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怎樣寫有關讀書的文言文

怎樣寫有關讀書的文言文

1.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有:

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 南宋·朱熹《讀書之要》

譯文:讀書的方法就是要慢慢來、壹點壹點進行。多讀幾遍,遇到問題多思考。

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勸學詩》

譯文: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努力學習,到老了才後悔讀書太遲。

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王肅傳》

譯文: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

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譯文:博覽群書,把書讀透,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5、書到用時方恨少。——明·佚名《增廣賢文》

譯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學的知識太少了。

6、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訓學齋規》

譯文:讀書要專心壹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其弟子《論語·雍也》

譯文: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2. 怎麽寫關於學習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看有關文言文的註釋~~~了解古詞的意思~~很多字詞是古今異義的,所以要了解透了 才能更精彩地寫出文言文~~另外寫文言文我覺得應該註重感覺~~

3.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壹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壹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壹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壹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 讀書把看壹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裏看的清楚,心裏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裏的美女,看上壹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麽關系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鉆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壹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壹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麽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復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壹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壹說,使與書俱。翻譯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妳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余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壹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很難得。

4. 求幾篇關於讀書的文言文,急啊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註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為什麽。(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①[原文]頃歲②,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③,嘗乘間④以文字問之。雲:“無他術⑤,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又壹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見之。”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故尤有味。 [註釋]①本文選自宋人蘇軾《東坡誌林》。②頃歲:年初 ③歐陽文忠公:指歐陽修,文忠是其謚號,公是尊稱 ④乘間:乘機 ⑤術:方法 ⑥工:擅長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過錯。

[譯文]某年初,孫莘老結識了歐陽修,曾乘機拿寫文章的事向他請教。歐陽修說:“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勤奮讀書並經常寫文章,自然會有長進;但是世上壹般人的毛病是練筆的機會很少,還懶於讀書,而且壹篇文章寫好後,馬上要求它超過別人,像這樣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點也用不著別人指出來,自己多練筆就能發現了。”歐陽修把他寫文章的經驗告訴別人,所以(我認為)特別有意義。 [簡析]勤讀書,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質量,此外別無蹊徑。文學大家蘇東坡,才華絕世,飲譽古今,猶能這樣重視別人的成功經驗,並引為良訓,足見他治學的嚴謹、刻苦。由此,它給了我們—個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壞與讀書的勤懶、練筆的多少,有著密切聯系。

原文:陸友仁蘇子美豪放不羈,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壹鬥為率。公深以為疑,使子弟密覘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壹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壹大白。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壹鬥不為多也。”

譯文:蘇子美為人豪放不羈,喜歡飲酒。他在嶽父杜祁公的家裏時,每天讀書,(他邊讀邊飲酒,)以喝完壹鬥為限度。杜祁公(對此)深感懷疑,就派家中年輕的晚輩去偷偷察看他。正聽到子美在讀《漢書?張良傳》,(當他)讀到張良與刺客偷襲行刺秦始皇,刺客拋出的大鐵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車上(這壹段)時。他突然拍手說:“可惜呀!沒有打中。”於是滿滿喝了壹大杯酒。又讀到張良說:“自從我在下邳起義後與皇上在陳留相遇,這是天將我送給陛下呀。”(蘇子美)又拍桌子說:“君臣相遇,竟如此艱難呀。”又喝下壹大杯(酒)。杜祁公聽說後,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物,壹鬥不算多啊。”

5.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壹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壹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壹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壹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 讀書把看壹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裏看的清楚,心裏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裏的美女,看上壹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麽關系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鉆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壹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壹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麽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復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壹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壹說,使與書俱。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妳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余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壹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

6. 古人寫有關讀書的文言文,急需

您好!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註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

(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為什麽。(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

(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

(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

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

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

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於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誌,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

這種堅定的誌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原文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遊,嘗[10]趨[11]百裏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壹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4]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勁不能動,媵人[28]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余則緼[32]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3]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37],縣官[38]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39]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0]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1],生以鄉人子謁余。

撰[42]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3]。

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

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44]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註釋[1]嗜:特別愛好。

[2]無從:沒有辦法。[3]致書:得到書,這裏是買書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6]走:跑。[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禮,表示已經成年。這裏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10]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

碩,大。[11]嘗:曾經。

[12]趨:奔向。[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問。

[15]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填,塞。

這裏是擁擠的意思。[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

質,詢問。[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

[20] 叱咄:訓斥,呵責。[21]至:周到。

[22]復:這裏指辯解。[23]俟:等待。

[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嚴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 [27]舍:這裏指學舍,學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這裏指女仆。[30]湯:熱水。

[31]沃灌:澆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裏。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34]燁(yè)然:光彩閃耀的樣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36]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37]太學:即國子監,設於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38]縣官:這裏指。

7. 寫關於朋友的文言文

原文管寧與華歆,俱為東漢末人.初,二人***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見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根據《世說新語》改寫)新編初中古詩文讀本管寧與華歆***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華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翻譯管寧和華歆壹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就像看到瓦石壹樣.華歆卻揀起來又扔了金子離開.倆人還曾坐在壹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像往常壹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妳不再是我的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