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宣統的資料

宣統的資料

宣統皇帝在清朝這十二個皇帝當中,我想有五個特點,壹是十二個皇帝當中最後的壹位皇帝,二是登極時年齡最小的壹位皇帝。三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四是沒有廟號謚號的皇帝。五是沒有皇陵的皇帝。所以我說宣統皇帝在清朝的十二個皇帝當中,有這麽五個特點。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的最後壹位皇帝。他成為大清國的皇帝其實是歷史的偶然。在光緒帝去世前,皇儲並非是溥儀。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光緒病重,慈禧傳下懿旨,讓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將來入繼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

那慈禧為什麽選中了溥儀,就是宣統繼承皇位?我想還是兩個原因,第壹個原因還是從愛新覺羅的血統說,溥儀的父親是載灃,溥儀的爺爺是奕譞,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是奕詝就是鹹豐,第五個兒子就是剛才我們說那個載漪的父親溥儁的爺爺。道光這幾個兒子,對近代歷史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三個,第壹個是老四奕詝,就是鹹豐,第二個是老六奕欣恭親王,第七個就是奕譞,醇親王奕譞就是溥儀的爺爺。醇親王奕譞他們家壹***出了兩個皇帝,第壹個皇帝是光緒,上次我們講了,第二個皇帝就是宣統,老醇親王就是奕譞故去之後,就是由小醇親王載灃世襲的王位,醇親王奕譞他兒子當中除了死的,除了過繼的,死了三個,過繼出去兩個,繼承皇位光緒壹個,就剩壹個了,就剩載灃了,將來皇位繼承只有載灃這個系統沒有別人了,因為光緒沒兒子入繼了。那麽載灃怎麽和慈禧又搭上關系了?這裏面也有奧妙,慈禧很早就看上載灃了,慈禧的心腹重臣就是榮祿,榮祿有個女兒,叫瓜爾佳氏,慈禧很喜歡就收養在宮中,很喜歡這個女孩子,又視同己出,就把這個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這個時候載灃他的繼母,他叫庶母,載灃的庶母已經給載灃定親了,納彩定親,那慈禧太後又懿旨和瓜爾佳氏結婚,就很為難呢,這面是訂婚了,這面是慈禧太後的懿旨又不敢違抗,這不兩難嗎?最後沒有辦法,就把載灃已經定親的那門親事退掉,接受了慈禧的這個養女瓜爾佳氏,做醇親王載灃的福晉,榮祿是慈禧晚年的心腹重臣,如同和珅對乾隆壹樣,榮祿既沒有學歷,又不是進士狀元,又沒有武功,官升得很快,步軍統領,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先是協辦大學士,後來是文華殿大學士,就是首席大學士,榮祿的女兒慈禧認作養女,把她嫁給載灃,生了兒子,就是溥儀,這裏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光緒也好,宣統也好,他們都是在兩個關系的結合點上,就是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兩個關系的結合點上,來選了光緒和宣統,這樣就在光緒三十四年,光緒死的前壹天,就決定由溥儀來繼承皇位。

十月二十日光緒病危,慈禧懿旨,就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皇位,當天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太監就到了醇親王的北府,就是現在宋慶齡故居那個地方,實際上當時北府比這個面積大多了,這壹天晚上醇親王王府家裏頭是亂成壹團,當時宣統才3歲呀,溥儀才3歲呀,壹個生人,他不管妳是軍機大臣,還是太監,妳抱他他不幹,他就哭啊,他的奶奶是不舍得這孫子抱走,我在這裏插壹句,醇王府有壹個習慣,頭生的孩子滿了月之後歸奶奶帶,不歸母親帶,所以溥儀小時候是他奶奶帶大的,乳母給餵奶,奶奶把他帶大,後來溥儀回憶說,晚上就是在王府的時候,晚上溥儀睡著這奶奶不放心,過來看看這小孫子,穿的鞋是木底鞋,她怕這木底鞋“嘎吱嘎吱”響,把孩子吵醒了,光著腳慢慢輕聲地進到溥儀睡覺的小屋,看看這孩子睡得是不是安穩呢,天冷了,被子蹬了是不是給蓋上,壹點思想準備都沒有,突然就要把孩子抱走,這奶奶壹下就昏過去了,整個醇王府是亂作壹團,溥儀被擡進宮,到了中南海,慈禧在這時候是在儀鑾殿,3歲的溥儀抱到中南海第壹件事情是到光緒的養心殿去叩拜,光緒這時候已經死了,第二天叩拜光緒已經死了,3歲的孩子看到壹個死屍停在那個地方,還要哭,就是又哭又害怕,完了以後,又把他抱在慈禧這兒,慈禧是死之前壹天的人,看著這麽壹個又病又老的這麽壹個老太太,又病又老又生疏這麽個老太太嚇得就哭,慈禧哄他也沒有氣力哄了,這是二十壹日,二十二日慈禧也死了,光緒的靈是停在乾清宮,慈禧的靈是停在皇極殿,大冷的天把3歲的小溥儀壹會兒把他擡到乾清宮在光緒的遺體面前哭,壹會兒又擡到皇極殿在慈禧的遺體面前哭,後來溥儀回憶說,又冷又怕,又驚,又嚇,就哭得壹塌糊塗,就簡直是折磨這麽壹個3歲的孩子,折騰完了之後,到十月初九,要舉行宣統皇帝登極大典,這大典在太和殿,按照規矩皇帝先要在保和殿接見大臣,完了再到太和殿,十壹月初九很冷,陰歷十壹月初九,折騰半天,把他擡到太和殿的寶座上,3歲的孩子他又坐不穩,也坐不住啊,他父親就單腿跪在寶座下面的旁邊扶著他,哄著他,他不懂啊,下面跪著文武大臣,3歲孩子哪懂啊,他照哭他的。隆冬的寒天啊,他父親急得滿頭大汗,可見宣統登極的這個場面的情況。溥儀有段回憶,我給大家讀壹下:“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紮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登極大典剛結束,滿朝文武官底下是竊竊私語,怎麽可以說快回家了呢,怎麽說快完了呢?大清王朝億萬斯年怎麽快完了呢?說這預示著大清王朝的不吉祥,所以這壹次登極大典沒有增加文武百官的喜慶歡樂氣氛,籠罩著壹片悲哀的氣氛。

宣統登極到他退位只有三年的時間,他從3歲到6歲,雖然時間不長,朝內朝外發生大事件很多,僅僅《宣統政紀》就寫了壹本大書,我想,這三年的時間事情千頭萬緒就是壹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先生當選為總理,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光緒三十二年,慈禧太後準備做壹點改革,但是又說,民智未開,老百姓覺悟不夠,還要往後推推再說,光緒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統元年,宣統二年,連續爆發了各地的起義,但是,都失敗了,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公歷1911年10月10日,武漢新軍發動起義,勝利了,這壹年是辛亥年,所以歷史上就稱作“辛亥革命”,接著湖南等各省紛紛響應,不久在南京召開臨時會議,推選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紀年改用公元紀年,廢除宣統年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接著就和清朝政府談判,孫先生決定讓袁世凱接任他的大總統,南北達成了壹個協議,就是宣統退位。

宣統退位有壹個詔書,這個詔書起草之後,袁世凱看過,隆裕太後看過,最後正式發布,這個很重要,它大意是這樣的:“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和,予亦何忍因壹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和國體,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壹大眾化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這麽壹個重大歷史變革,用了很輕松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條件,當時是有條件的,我把這個條件說壹下,第壹《關於清帝優待條件》,大意是:“壹,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我簡單解釋壹下,第壹條皇帝的尊號不變,還照稱,但限在宮內,有點像日本的天皇,就壹直保持下來了。第二條是錢,每年給四百萬兩銀子,供妳們生活費。第三,妳們住在故宮裏頭,將來再搬到頤和園住。第四,宮裏頭所有的宮女太監服務人員壹律不動,但是不許再招太監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來的財產由民國政府保護,作為辛亥革命,壹場革命來說這五條是比較優厚的。

宣統退位之後,舊清室那些勢力不甘心,總在想法找機會來復辟,到民國六年,找到了壹個機會,這個時候袁世凱死了,大總統是黎元洪,國務總理是段祺瑞,他們倆意見不壹致發生爭論,歷史上叫做“府院之爭”,黎元洪就召張勛到北京來,這個張勛他參加過中法戰爭,是個參將,後來就升到副將,他很長時間是跟著袁世凱,天津練兵的時候張勛就跟著,袁世凱的時候,就給他壹個官,叫“長江巡閱使”和安徽督軍,壹直忠於清朝,他不剃辮子,不剪辮子,所以他被稱作“辮帥”,他那個軍隊也留著辮子,所以叫辮子軍,張勛到了北京之後,6月,因為這時候已經用公歷了,6月30日晚張勛康有為等就進宮,見溥儀,張勛和溥儀有壹段對話,張勛說:“***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說:“我年齡小,不堪當此大任。”張勛說:“當年康熙爺8歲登極做了壹番事業。”溥儀就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就定了復辟。第二天,7月1日,就是公歷1917年7月1日,溥儀就是宣統,在太和殿第二次舉行登極大殿,很好,現在留下照片了,溥儀封了壹系列的官爵,底下的新的所謂的朝臣也行三跪九叩大禮,這個時候北京城裏有的地方也掛起了龍旗,有的人又穿上長袍馬褂,原來盤在頭上的辮子現在也放下來了。消息傳出,各地反對,外國駐北京的使館也表態,反對,討伐的軍隊就打到北京,張勛只有三千個辮子兵,不堪壹擊,兵敗之後張勛就逃到外國的使館去了,藏起來了。

我們的教科書,許多的專著,大量的論文都把這次事件叫做“張勛復辟”,我想值得商榷。“復辟”怎麽講?“復”,《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意思就是恢復;”“辟”,《爾雅·釋詁》:“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那要說“張勛復辟”就是恢復張勛君位或者地位,張勛妳不是皇帝,妳僅僅是個安徽督軍,有何辟之可復呢?應該怎麽說?我說應該叫“張勛兵變,宣統復辟”。或者叫做“張勛兵變,溥儀復辟”都可以。

宣統復辟帶來壹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故清皇室沒有想到,帶來個什麽後果呢?就是民國人士認為,溥儀不安分,在民國的範圍裏面,紫禁城裏面還留了壹條辮子,於是有些人就產生個想法,要把溥儀從紫禁城裏面趕出去,把他復辟的辮子給剪斷。

民國13年,1924年馮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軍隊改成國民軍,他自任總司令,兼第壹軍軍長,他提出來,要把溥儀趕出皇宮,派了誰呢?派了北京警備的總司令陸鐘麟,帶著人就到故宮,通知溥儀限兩個小時搬出皇宮,溥儀覺得太突然了,也來不及準備,就要求延長,溥儀就要跟醇親王載灃商量,跟有關的皇族商量,這時候電話切斷了,後來陸鐘麟說可以延長二十分鐘,再晚的話就打炮,內務府大臣紹英急急忙忙又跟溥儀商量,這個時候醇親王也來了,溥儀就草草地在協議書簽了字,坐了五輛汽車,從故宮就開出來,壹直開到醇親王府的北府,就是現在宋慶齡故居的地方,這就應了他登極的那句話,要回家,這不回家了嘛,快完了,三年就完了。第二年溥儀就到了天津,先住在張園,住靜園,1931年就到了東北,1932年做了偽滿洲國的執政,1934年做了偽滿洲國皇帝,1945年蘇聯軍隊到了東北,日本投降,溥儀作為戰犯就到了前蘇聯,押在了伯力收容所,1950年,溥儀就回到國內,這時候是中華人民***和國,溥儀就收管在撫順戰犯管理所,195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溥儀受到特赦就回到北京,1964年溥儀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因為腎癌病故享年61歲,溥儀故去之後,愛新覺羅家族商量骨灰怎麽辦?商量的意見就安葬在八寶山公墓,後來國內的文化環境有了改變,政協給溥儀開了追悼會,溥儀的骨灰就安放在八寶山的革命公墓。

溥儀這壹生壹***有五個夫人,第壹就是“皇後”,郭博勒氏,婉容,達斡爾族人。溥儀跟她結婚的時候,已經不是宣統皇帝了,是民國的國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後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繡,文繡和婉容同壹天和溥儀結婚,這個時候溥儀也不是宣統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後來改姓譚名玉齡,後來跟溥儀離婚了。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長春和溥儀結婚,後來離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賢,李淑賢是1962年結婚的,後來故去了。

溥儀是清朝最後壹個皇帝,也是我們中華兩千年帝制的最後壹個皇帝。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到宣統三年,兩千三百壹十二年,溥儀是最後壹個皇帝,***有皇帝,有人統計是492位,溥儀就是最後壹位。

最後有兩點巧合我說壹下,這清史很奇怪,第壹個巧合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興起在撫順,清朝的末帝愛新覺羅·溥儀,戰犯管理所就在撫順,這當然是歷史的巧合了;還有壹個巧合,清朝的第壹個皇後葉赫那拉氏,就是努爾哈赤的妻子,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二回有壹段,就說努爾哈赤要修堂子,挖這個地基挖出壹個石碑,上頭寫了幾個字:“滅建州者葉赫。”我可以鄭重地說,滿文材料、漢文材料、朝鮮文材料沒有這個記載,純屬於蔡東藩先生編的歷史故事。但是有壹點很奇怪,清朝第壹個皇後是葉赫那拉氏,清朝最後壹個皇後就是光緒的皇後葉赫那拉氏。那宣統他沒有皇後,因為他結婚的時候已經不是皇帝,已經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後壹個皇後是葉赫那拉氏,第壹個皇後也是葉赫那拉氏。從這個角度來說,蔡東藩的話也還有點意思,這也還是壹個歷史的巧合,有人說這是天意,還是人意?我說就是歷史的巧合,清朝十二個皇帝,最後壹個皇帝就是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