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十七歲時,進入眉州青神中巖寺的中巖書院,認真準備科舉考試,中巖書院的主講老師就是他未來的嶽父大人王方。為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在班上背誦時,學生必須背向老師而立,以免偷看敞開在老師桌子上的文章。肯發憤努力的學生則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僅註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辭也不可忽略,因為做文章用的詞匯就是從此學來的。用著名的詞語與典故而不明言其來源出處,飽學之士讀來,便有高雅不凡之樂。這是壹種癖好相投者的***用語言。讀者對作者之能寫此等文章,心懷敬佩,自己讀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與讀者所獲得的快樂,是由觀念的暗示與觀念的聯想而來,此種暗示比明白直說更為有力動人,因為壹語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傳統的老方法則是要學生背壹整本書,書未加標點,要學生予以標點,用以測驗學生是否徹底了解。最努力苦讀的學生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壹遍。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種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樸質的經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種讀書方法,自有其優點。因為將壹本書逐字抄寫之後,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絕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樣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聖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茫無頭緒,就如同現代律師之引用判例壹般。再者,在抄書之時,他正好可以練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