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推拿學的作用原理

推拿學的作用原理

推拿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屬於中醫外治的範疇,祖國醫學認為通過手法的作用,可以調整陰陽、補虛瀉實、活血化瘀、疏筋通絡、理筋整復。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壹般說來,人體物質之不足或組織某壹功能低下則為虛,邪氣有余或組織某壹功能亢進則為實,臨床實踐證照。推拿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某壹部位,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經絡起到相應的變化,補虛瀉實,達到治療的目的。

現代生理研究表明:對某壹組織來說,弱刺激能活躍、興奮其生理功能,強刺激能抑制其生理功能。在臨床上,對脾胃虛的患者,治療時,在脾俞、胃俞、中腔、氣海等穴用輕柔的壹指禪推法進行較長時間的有節律的刺激,可取得好的療效;胃腸痙攣患者,則在其背部相應的俞穴,用點、按等較強的手法作短時間刺激,痙攣即可緩解。對高血壓病的治療也是如此,由於肝陽上亢而致的高血壓病,可在橋弓穴用推、按、揉、拿等手法作重刺激,平肝潛陽,從而降低血壓;由於痰濕內阻而致的高血壓病,則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腎俞用推摩等手法,作較長時間的輕刺激,健脾化濕,從而降低血壓。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推拿雖無直接補、瀉物質進入體內,但從本質上看依靠手法在體表壹定的部位刺激,可起到促進機體功能或抑制其亢進的作用。當然手法的輕重,因各人的體質、接受手法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閾值而異,在臨床上則從患者的酸脹感來衡量,產生較強烈的酸脹感的為重手法,輕微的痙脹感的為輕手法。

在推拿治療中,手法的頻率和方向對補虛瀉實亦起著重要的作用,手法的頻率在壹定範圍內變化,僅是量的變化,但超過壹定範圍的變化,則出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如壹般頻率的壹指禪推法,僅具有舒通經絡、調和營衛的為作用,但高頻率的壹指禪推法則具有活血消腫,托膿排毒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癰癤等疾病。因高頻率的手法,能量擴散少,能有效地深透於組織中起到“清、消、托”等作用,稱之為瀉,反之則為補。手法的事向在特定的治療部位有不同的補瀉作用,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方向與治療部位移動的方向為順時針時,有明顯的瀉下作用,若手法的操作方向為逆時針,而治療部位的移動方向為順時針時,則有增加腸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補的作用。歷代文獻中,有關手法的方向跟治療的補瀉關系亦有大量記載:《幼科推拿秘書》說:“左轉補兮,右轉泄”,《小兒推拿廣意》說:“運太陽往耳轉為瀉,往眼轉為補”。在沿經絡的推拿中,壹般為順經推拿的補,逆經推拿為瀉。《針灸傳真》說“指針無疏於金針,金針補瀉,不外上下迎隨。指針補瀉,亦不外上下迎隨……”。 血流阻力是血液流通的壹個重要環節,與小血管管徑有密切的關系,根據流體力學計算,血管的阻力與管徑的四次方成的反比,因此,即使血管管徑的微小變化,亦可較大幅度地降低血液流通的阻力,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可以松弛血管的平滑肌,擴大管徑,另外,研究亦表明,通過使用手法壹方面降低交感神徑的興奮性,另壹方面促進血液中遊離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分解、排泄,從而促進小動脈管徑擴張,而降低血流阻力。

由於手法對軀體外表的壓力和手法操作時產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去除血管壁上的脂類物質,從地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管道的通暢性,降低血流阻力起到良好的作用,研究已顯示,推拿同時改善了淋巴循環。 肌肉的收縮,緊張直至痙攣,經絡不通,局部麻木不仁,疼痛是推拿臨床的常見癥狀。推拿可以通過疏筋通絡,消除上述癥狀,以而起到壹定的治療作用。

在組織損傷後,損傷部位可以發出疼痛刺激,通過人體正常的反射作用,該刺激可以使機體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肌肉收縮,緊張直至痙攣是這壹狀態的表現,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的活動,防止過度的運動而牽拉受損處,從而引起疼痛或再損傷。此時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肌肉緊張、痙攣不能得到較的緩解,痙攣的肌肉壓迫穿行於其間的血管,致使肌肉的供血量明顯減少,而痙攣狀態的肌肉所需的血量遠較松弛狀態的肌肉為高,因此,代謝產物大量堆積,引起炎性疼痛,肌肉的長期的、慢性的缺血、缺氧,使損傷組織形成不同程度的結締組織增生,以至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長期發出有害刺激,從而加重疼痛和肌肉的緊張、痙攣,形成壹惡性循環,推拿能打破這壹惡性循環,加速損傷組織的修復和恢復。

生理研究表明,調節肌肉張力的神經組織有位於肌腹的肌梭感受器和位於肌腱的腱梭感受器,前者興奮時可使肌肉加強收縮,後者興奮時可抑制肌肉收縮。運動生理研究證實,受累的肌肉充分拉長後可使腱梭感受器興奮。推拿可通過運動關節類手法拉長受損的肌肉,從而消除肌緊張、痙攣。

局部組織溫度的升高,亦可使肌緊張、痙攣得到緩解,《內徑》有按之熱氣至的記載,實驗顯示,推拿前後,局部溫度有明顯的提高,而其它相關部位溫度亦升高了。

推拿還可起到鎮靜、鎮痛作用,緩解疼痛導致的肌緊張、痙攣,達到舒筋通絡的作用,實驗發現,在頭面部和頸部進行節律性的柔和的手法刺激,可使腦電頻率變低,出現α波形,表明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加強,進壹步研究表明有時推拿的鎮靜作用壹方面是手法刺激對大腦皮層電活動的誘導作用,由於手法的刺激是周期性的變化,因此,使人大腦皮層的沖動也發生周期性的變化,誘導大腦皮層電話動同步化。另壹方面是內啡呔的作用,內啡肽比較集中地分布在與痛覺有關的部位,特別是與慢痛有關的部位及痛的情緒反應中樞,如丘腦下部,邊緣系統等。推拿可以提高下丘腦內啡肽的濃度。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推拿前血清中內啡呔含量比正常人低,推拿後明顯增高,疼痛明顯緩解,手法操作的時間越長,推拿的次數越多,血清中內啡呔的含量越接近於正常水平。

推拿極有效的鎮痛作用目前在推拿臨床上得到公認,疼痛是壹種較為復雜的特殊感覺 ,對機體來說任何刺激只要超過了其痛閾就會產生疼育感覺,推拿可以通過提高機體痛閾和減低刺激量從而達到止痛作用。 牽拉可引起局部疼痛,機械壓迫、牽拉等損傷首先引起局部炎癥腫脹,使組織內壓力急劇增高,局部壓力壹方面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另壹方面可壓迫小血管導致局部微循環障礙,如肌肉痙攣,椎間盤突出、關節脫位等引起的疼痛。推拿通過手法不僅可以減輕肌肉痙攣,解除突出物的壓迫,糾正關節脫位等,從而消除機械壓迫、牽拉的根本原因,還可以消除因機械壓迫、牽拉而引起的組織腫脹。腫脹是局部的微循環,化學、免疫的綜合反應,損傷後,形成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蛋白質降解,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統。而血小板的代謝產物和凝血因子的降解產物又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吸引白細胞趨向損傷區域。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組織分解的增強,從細胞中釋放出的磷酸根離子、鉀離子增多,綜合原因使局部組織滲透壓提高,鄰近組織的水分流向局部。再者由於腫脹壓迫,靜脈、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腫脹,推拿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消除因微循環障礙而引起的壹系列繼發性發應。

三、閘門學說是在解釋刺激引起疼痛時普遍被接收的學說,在每壹瞬間,人體內外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各種刺激信息成千上萬,而中樞神經系統不可能同時處理這些信息,只有對壹些重要的,達到閾上值的刺激優先考慮,這壹信息篩選,猶如壹道閘門,生理研究表明,脊髓後角膠狀質細胞,對痛覺起閘門作用,而中樞控制系統的下傳沖動以突觸前抑制的形成控制閘門開關,膠狀質細胞通過突觸前抑制的形成對傳入神經元發揮抑制性作用,因此,由粗感覺神經傳入的痛覺不久就被抑制而細感覺神經抑制膠狀質細胞,粗感覺神經與細感覺神經的作用相互拮抗。推拿手法的刺激激活了神經粗纖維,此信號傳入到脊髓後角,抑制了粗神經纖維所傳導的疼痛信號的傳遞,好似關閉了閘門,阻止了疼痛信號的經過,從而達到了鎮痛。

四、炎性介質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因素,由於種原因引起的炎癥反應,在病竈周圍產生大量的炎癥介質,如緩激肽,5-HT前列腺素、血小板降解產物、P物質等,這些炎性介質也是強烈的致痛物質,推拿手法的局部操作加快了炎性介質與酶的接觸,從而使之受到破壞,局部濃度降低而達到止痛作用。

推拿的現代研究證實,推拿的舒筋通經作用還表現在對肌電圖的影響,對頸、腰、腿痛患者推拿治療後,經肌電圖檢查證實緊張性肌電活動已明顯減少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