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研究孟子的古今中外專家、研究機構有哪些?

研究孟子的古今中外專家、研究機構有哪些?

二十世紀中外學術界關於孟子學的研究,可以大別為兩種研究進路:壹是哲學/觀念史的進路,壹是歷史學/思想史的進路。我們依序討論這兩種研究進路及其方法論問題。

第壹種研究進路將《孟子》視為與社會、政治、經濟變遷無關的哲學文獻,並有意無意間假定孟子思想體系內各個觀念或概念具有某種自主性,在這個假設上解剖孟子學中的重要概念。采取這種研究進路的學者,都是哲學家或以概念分析為主的思想史家。1930年代的李查茲(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14]戰後港臺新儒家唐君毅(1908-1978)、徐復觀(1902-1982)、牟宗三(1905-1995),[15]以及李明輝、[16] 信廣來等人,[17] 均采取這種研究進路,可稱為「內在研究進路」。

第二種研究進路常將孟子及其思想放在歷史或文化史脈絡中加以考慮,尤其註意分析孟子學在思想史中之浮沈變化,這種研究進路勉強可以稱為「外在研究法」,所註重的是在歷史文化脈絡中解讀孟子學的內涵。徐復觀、[21]近藤正則[22] 和黃俊傑[23]接近於這種研究進路。

大陸出版之孟子研究書目(1990-2006)

丁冠之編:《孟子研究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山東鄒城市孟子學術研究會編:《孟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王生平:《曠世大儒:孟軻》,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王成儒:《孟子之謎》(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王其俊:《亞聖智慧——孟子新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王其俊:《孟子解讀》(濟南:泰山出版社,2004)。

王軒編:《孟子家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王澤宣:《孟子的論辯藝術》(濟南:濟南出版社,1996)。

王耀輝:《孟子正道》(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弗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著,宋剛譯:《道德奠基:孟子與啟蒙哲人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曲春禮:《孟子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樂哲(Roger T. Ames)編,梁溪譯:《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何曉明:《亞聖思辨錄:孟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李中民:《孟子:儒家的靈魂》(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

李文永著,宣德五等譯:《論語、孟子和行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李幼蒸:《仁學解釋學:孔孟倫理學結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李振綱:《孟子的智慧》(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杜敏:《趙岐、朱熹《孟子》註釋傳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周天瑋:《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金履祥:《孟子集註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

南懷瑾:《孟子旁通》(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

查昌國:《孟子與《孟子》》(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唐誌龍編:《內聖外王:孟子謀略縱橫》(北京:藍天出版社,1997)。

孫英、尚玉恒:《儒家二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徐洪興:《孟子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高專誠:《孟子通說》(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張奇偉:《亞聖精蘊:孟子哲學真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張茂澤、鄭熊:《孔孟學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張鐵民:《人世大關懷:孟子今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曹堯德:《孟子傳》(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曹堯德:《樂山仁者:孟子的故事》(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焦國成、龔群主編:《儒門亞聖:孟子》(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賀榮壹:《孟子之王道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黃繩:《從文學的角度看《孟子》》(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楊大膺:《孟子學說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2)。

楊國榮:《孟子評傳:走向內聖之境》(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楊國榮:《重回戰國:孟子新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楊澤波:《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楊澤波:《孟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董洪利、王麗萍:《亞聖的理想:孟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92)。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鄒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孟子家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翟廷晉:《孟子思想評析與探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趙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劉耘華:《詮釋學與先秦儒家之意義生成:論語、孟子、荀子對古代傳統的解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劉執中:《孟子思想體系:孟子精義選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劉培桂:《孟子與孟子故裏》(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

劉鄂培:《孟子大傳》(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劉慧宇:《戰國思想家孟子》(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黎孟德編:《四書感悟:孟子》(成都:巴蜀書社,2005)。

戴兆國:《心性與德性:孟子倫理思想的現代闡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譚承耕:《論語孟子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蘭陵:《孔孟學說之精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孟子註疏》是見於著錄的北宋第壹部《孟子》

註本.《孟子註疏》亦署為《孟子正義》,與清代焦

循的《孟子正義》同名異實,是宋代著名經學家孫

為趙岐註所作的疏.

/中國孟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