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百戲對漢代舞蹈的影響有哪些?

百戲對漢代舞蹈的影響有哪些?

漢代“雜舞”這壹稱謂,其實就是漢代“百戲”對舞蹈的直接影響,這主要見於兩漢時期的文獻,如漢代《樂府詩集》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

雜舞者,《公莫》、《巴渝》、《盤舞》、《鼙舞》、《鐸舞》、《拂舞》、《白佇》之類是也。

漢代各地方的雜舞、散樂,都是多種樂舞的總稱,特別是指那些在宮廷中演出的民間樂舞,相對於宮廷雅樂而言。它們的種類繁多,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也不少。

《百戲》是漢代多種雜技性樂舞節目的總和。比如《烏獲扛鼎》、《都盧尋檀》、《沖狹燕濯》、《胸突铦鋒》等。

漢代比較有名的《曼延之戲》舞蹈,其中“曼延”有兩種解釋,古籍中“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中的“曼延”兩字是形容巨獸的長而大的。而“魚龍曼延”則是魚龍變化的意思。這兩種“曼延”都屬於“曼延之戲”。這種舞蹈可能是古代圖騰舞蹈的遺制,在表演時還保留壹些神秘的氣氛。

後來在山東沂南的壹幅漢代畫像石上有人與巨獸同時出現的場面,其形象充滿了怪誕、風趣和驚險的意味。這被稱作“曼延之戲”,其表演在漢代樂舞中也十分精彩,古籍中描繪道:巨獸百尋,是為曼延。神仙崔巍,欻從背見。熊虎升而拿攫,猨狖超而高援。怪獸陸梁,大雀踆踆。

白象行孕,垂鼻轔囷。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含利,化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蟾蜍與龜,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

漢代《曼延之戲》舞蹈顯得很有層次,但是每壹種表演之間又沒有當然的邏輯關系。首先,壹只熊和壹只虎在巍峨的山中相遇,它們壹見面就互相搏鬥起來。然後是壹群猿猴跳躍追逐、登高攀援情形,很快壹只怪獸出現了,它把大雀嚇得縮首縮尾,東躲西藏。緊接著出現的倒是和平景象,大白象帶著小白象漫步緩行,大白象甩著大鼻子,小白象邊走邊悠閑地喝水。接著表演進入了高潮,也就是魚龍相變,當大魚忽然變成了長龍以後,它開始蜿蜒舞動起來了,給人以驚喜和美的享受。然而,變化還沒有到此結束。壹只猞猁獸,壹開壹合地張著嘴,轉眼之間變成了壹輛駕著四匹鹿的仙車,車上有華蓋。蟾蜍、大龜緊接著相繼出場。因此,《曼延之戲》不僅有奇形怪獸的舞蹈,而且還加上了“易貌分形”的幻術表演。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也就是《曼延之戲》中巨大的假形表演,是由群體舞蹈配合完成的,但是也有單個人完成的舞蹈表演。這些表演,在漢代古籍中被描寫為: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象。那些戴著面具、扮裝假形跳著魚、蝦、牛、獅子之舞的表演者們,有時候也被叫做“象人”。後來在湖南馬王堆壹號墓出土的彩棺上,也有“扮獸舞人”的形象出現,其動作形態更加詭秘莫測了。

《東海黃公》是漢代樂舞中非常著名的壹出舞蹈節目,這個節目在晉代學者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中有比較仔細的記載:余所知有鞠道龍善為幻術,向余說古時事:有東海黃公,少時為術能制禦蛇虎,佩赤金A,以絳繒束發,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贏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A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之戲焉。

後來在東漢著名文學家張衡所寫的《西京賦》裏也曾經有過簡單記載,原文是:吞A吐火,雲霧杳冥。畫地成川,流渭通涇。東海黃公,赤A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

以上兩段記載,故事的情節內容基本上相同,大約都是說東海黃公原本是個能“立興雲霧,坐成山河”的人,他力大無比,能夠“制禦蛇虎”。但是他到了老年,氣力衰竭,法術不靈,遇到白虎以後被虎所吃。

有史學家指出,兩段文獻不同處是對這個歌舞戲的評語,也就是《西京賦》中認為東海黃公是“挾邪作蠱,於是不售”,意思是他不過是個走江湖的騙子而已。

而《西京雜記》卻認為東海黃公在年輕力壯時,確有制禦蛇虎的法術,只是因為年邁力衰,飲酒過度才使得法術失靈,葬身於虎口。從黃公葬身虎口來看,這可以說是壹個諷刺劇。

後來山東臨沂漢畫像磚中有表現《東海黃公》故事的壹幅圖,畫像中黃公頭戴面具,執A而立,並且徒手抓住老虎的壹條後腿,使其欲逃不得。老虎回頭向黃公做張口怒吼之狀,也頗為傳神。

漢代《東海黃公》的出現,引起舞蹈史學家們的註意,更引起了戲劇史家和古代美學研究者的註意。於是人們開始將雜技、雜耍、樂舞等多種表演手段融合起來表現壹定的故事情節,因此《東海黃公》常常被人看做是我國戲劇史的發端作品。

有了《東海黃公》這樣的戲劇因素,是漢代樂舞發展的重要特點之壹。它預示著古代樂舞發展的新方向,也就是樂舞藝術中戲劇性的增強,或者說帶有武術性的舞蹈動作開始與特定故事內容相結合。

這也正是漢代舞蹈超越兩周舞蹈的地方,當然,在角抵戲名分下,還有壹些以技巧取勝的節目,如《侲僮程材》等。

《侲僮程材》中的“僮程”,也就是年紀幼小的孩童,因為體輕,所以可被舉在高平臺上做各種驚險的動作。在表演時,成年人駕著馬車,策動而進。

有時車中設有4人樂隊,車中央豎立起壹根長竿,竿頂再疊架起壹個小平臺,那正是孩子們施展本領之處。其中技巧高超者,不僅能做出徒手倒立等動作,甚至還能表演彎弓射箭、上下攀援的內容。

東漢文學家張衡《西京賦》描寫的正是這樣的戲車,原文記載:爾乃建戲車,樹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翩。突倒投而跟絓,譬隕絕而復聯。百馬同轡,騁足並馳。橦末之伎,態不可彌。彎弓射乎西羌,又顧發乎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