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ín jiāo
2 英文參考Yínjiāo GV28 [中國針灸學詞典]
yínjiāo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2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2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齦交 漢語拼音 Yinjiao 羅馬拼音 Yinchiao 美國英譯名 Gum Crossing 各
國
代
號 中國 GV28 日本 28 法
國 莫蘭特氏 VG27 富耶氏 IVG27 德國 LG27 英國 Gv28 美國 Go28
齦交為經穴名(Yínjiāo GV28)[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原作斷交[2]。屬督脈[1]。齦交是督脈、陽明的交會穴[2]。齦即齒齦,交即交會,此穴在上齒齦中縫,為督脈和任脈的交會處,故名齦交[1]。齦交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額頰中痛,面赤頰腫,面部瘡癬,面神經麻痹,目赤腫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淵,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項強,牙齦腫痛,牙關不開,口噤,齒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頰赤腫,痔疾,癲狂,癇證,腰痛,黃疸,心煩,心痛,齒齦腫痛,口?,口臭,齒痛,口舌糜爛,鼻瘜肉,鼻痔,目淚,多眵赤痛,頰腫,面部皰癬,腰扭傷,頸項強,頭額痛,心煩痛,齒齦炎,角膜白斑,小兒面部濕疹,癔病,心絞痛等。
4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齦交壹。
5 穴名解齦即齒齦,交即交會,此穴在上齒齦中縫,為督脈和任脈的交會處,故名齦交[1]。
齦,同“止斤”,《說文》:“齦,嚙也。”止斤,齒本也,指齒根肉也。交,有交會之義。本穴適當口內門齒齒根部,為任督二脈與胃陽明經交會的地方,故名之。[3]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曰:“手陽明之脈,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循鼻入上齒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門齒正中縫隙中,為唇系帶與齒齦相結合處,唇齒相交之所,上者屬督,下者屬任。
6 所屬部位齒齦[4]
7 齦交穴的定位標準定位:齦交穴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5]。
齦交穴位於上唇內,上唇系帶與上牙齦的交點。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取穴[1]。
齦交穴位於口腔前庭上唇與齒齦之間,上唇系帶與齒齦相接處[2]。
齦交穴在督脈的位置
齦交穴在齒齦部的位置
齦交穴在齒齦部的位置
8 齦交穴的取法齦交穴位於上唇內,上唇系帶與上牙齦的交點。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取穴[1]。
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於上唇系帶與齒齦之移行處取穴。
正坐仰靠位,提起上唇,於上唇系帶與齒齦之間移行處取穴[6]。
快速取穴:唇內的正中線上,上唇系帶與上牙齦相接處即是齦交穴[7]。
9 齦交穴穴位解剖齦交穴下為上唇系帶與牙齦之移行處、口輪匝肌深面與上頜骨牙槽弓之間。布有上頜神經的上唇支以及眶下神經與面神經分支交叉形成的眶下叢和上唇動、靜脈。
9.1 層次解剖上唇系帶與牙齦之移行處→口輪匝肌深面與上頜骨牙槽弓之間[1]。
粘膜→粘膜下層[8]。
9.2 穴區神經、血管有上頜神經和上齒槽動脈分布[8]。
布有上齒槽神經和上唇動、靜脈[2]。
10 齦交穴的功效與作用齦交穴有清熱瀉火、開竅明目等作用[1]。
齦交穴具有寧神鎮痙、清熱消腫的功效。
齦交穴有清熱利濕之功[3]。
上下齒縫雖不連接,由於人中、承漿兩會穴,手足陽明兩經左之右,右之左(手陽明於人中交叉,上至鼻旁。足陽明於承漿交叉,上至額角)兩經四線循口環唇,任督兩脈之連系,由口角兩旁之線,接引交會,而任督兩端藉以相連也。[3]
11 齦交穴主治病證齦交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額頰中痛,面赤頰腫,面部瘡癬,面神經麻痹,目赤腫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淵,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項強,牙齦腫痛,牙關不開,口噤,齒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頰赤腫,痔疾,癲狂,癇證,腰痛,黃疸,心煩,心痛,齒齦腫痛,口?,口臭,齒痛,口舌糜爛,鼻瘜肉,鼻痔,目淚,多眵赤痛,頰腫,面部皰癬,腰扭傷,頸項強,頭額痛,心煩痛,齒齦炎,角膜白斑,小兒面部濕疹,癔病,心絞痛等。
齦交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額頰中痛、面赤頰腫、面部瘡癬、面神經麻痹、目赤腫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淵、鼻窒、口歪口噤、牙疳,及癲狂、項強等[1]。
齦交穴主治牙齦腫痛,牙關不開,口噤,齒衄,鼻淵,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頰赤腫;痔疾;癲狂,癇證;腰痛,項強;黃疸,心煩,心痛[6]。
齦交穴主治癲狂、齒齦腫痛、口?、口臭、鼻淵[8]。
齦交穴主治癲狂,癇證,鼻淵,牙齦腫痛,齒痛,口舌糜爛,鼻瘜肉等[2]。
治牙齦腫痛,口歪,口臭,牙關不開,鼻痔,目淚,多眵赤痛,頰腫,面部皰癬,腰扭傷,頸項強,頭額痛,心煩痛,齒齦炎,鼻息肉,面神經麻痹,角膜白斑,小兒面部濕疹,癔病,心絞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向上斜刺0.2~0.3寸[2][6][1][8],局部脹痛[6]。
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6][2][1][8]。
12.2 灸法禁灸[1]。
13 齦交穴的配伍齦交穴配迎香、上星、合谷、風池治壹切鼻病[1]。
齦交穴配上關、大迎、翳風治口噤不開[1]。
齦交配顴髎、下關,治口僻[6]。
齦交配上關、大迎、翳風,有行氣通經的作用。治口噤[6]。
齦交配風府,有疏風通經的作用。治頸項強直[6][1]。
齦交配承漿,有養陰清熱的作用。治口臭[6]。
齦交配合谷,治牙腫痛、口噤[6]。
14 特效 ***每天用舌頭向上唇內側頂,可 *** 到齦交穴,有促進身體水分循環,預防下半身水腫的作用[7]。
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痓,煩滿,齦交主之。癲疾互引,水溝及齦交主之。目痛不明,齦交主之。齒間出血者,有傷酸,齒床落痛,口不可開引鼻中,齦交主之。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頞中痛,鼻中有蝕瘡,齦交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治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膚翳,鼻中息肉蝕瘡。
《針灸聚英》:任、督、足陽明之會。
《針灸大成》: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頞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汁,牙疳腫痛,內眥赤癢痛,生白翳,面赤心煩,馬黃疸,寒暑瘟疫。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
《類經圖翼》: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壯。
16 研究進展 16.1 治療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