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通過對歷史、哲學方面知識的汲取,可使我們“以古視今”、“以今視古”,養成辯證的思維方式,對取法對象不簡單化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善於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分析、研究它,然後再取舍的態度。蘇軾《和子由論書》詩中寫道:“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話語中雖多少流露出對“退筆如山”者錘煉筆墨技巧的偏見態度,但從另壹角度看,即從“曉書”、“通其意”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讀書萬卷”對蘇軾的書學觀乃至書風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嗎?
通過對文學、語言、文字等方面知識的汲取,可以使我們的詩詞、楹聯符合押韻、對仗、平仄的基本要求,展覽上就會少些貽笑大方的遺憾;自撰的文章或短跋題語寫得文從字順,進而雅致優美,避免在正文或跋語中出現錯字病語,對“之、乎、者、也、矣”等文言虛詞濫用壹氣;學習篆書則離不開《說文解字》,亦須熟讀《篆法辨訣》,前者可明造字之理、通假之用,後者可使妳避免按今體之隸書、楷書去臆造篆書,例如:口帝不成啼、巾凡非為帆、渚側難為水、般女始成婆等等。這樣,參展的作品就會盡量杜絕常識性的“硬傷”。
古人謂“書樂同歸”,即是說書法與音樂在抒情達意的表現特征上是相通的。“它(書法)像音樂從聲音世界裏提煉抽取出樂音來,依據自身的規律,獨立地展開旋律、和聲壹樣,凈化了的線條書法美,以其掙脫和超越形體模擬的筆劃的自由展開,構造出壹個個壹篇篇錯綜交織、豐富多姿的紙上的音樂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①我們看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其整篇布局上“收—放—收”的跌宕起伏,其“尚意”特征十足的肥厚點劃調劑以放縱的爽利之線,恰如壹曲以雄渾為基調而不乏跳躍性的壯美樂章。
中國的書畫歷來有“同源”之說,這且不論,單就通過以筆“寫”線來體現功力、表現神韻、性情而言也是相通的。“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②“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③這表明書畫兼善者必能在學習、創作和研究中彼此借鑒,互受啟迪。我們看近現代藝術大師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都在詩、書、畫、印各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甚或開宗立派,並在整體藝術風貌上達到了高度的統壹。“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缶老此語確不虛也!
先哲雲“道法自然”。古今書法家亦多善於觀察自然、社會之事物及其變化,從中獲得靈感,進而升華對藝術的認識,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蘇軾認為“凡物皆有可觀”。④所謂“書外觀物”、“法外取意”就是這個道理。唐釋懷素“嘗觀夏雲隨風變化,頓有所悟”,書法“遂至妙絕,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 ⑤張旭“始觀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意,觀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此類事例說明,書法家壹面靠學識、修養、功夫的積累而“意取”“心造”,壹面靠“外師造化”來獲得技巧乃至境界、精神的升華,“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就是這個意思。
“論人才能,先文而後墨”⑥書法藝術固然技巧性、實踐性很強,但同時它又是筆墨中見性情的,沒有“文”的支撐,沒有學識、修養的厚積,沒有寬廣的胸襟、高雅的情懷、脫俗的品質,壹味地下“呆功夫”,“則其氣味不雅訓”,⑦很難達到“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的目的。“道本心性”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因此我們說,書法藝術是書寫者筆墨技巧與性情學養高度融合的結晶。劉熙載雲:“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誌,總之曰如其人而已。”⑧這可說是對書法家“書外”修養的絕好註腳。
註釋:①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壹九八壹年三月。
②周星蓮《臨池管見》,載《歷代書法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壹九七九年十月。
③趙孟頫《題秀石疏林圖卷》。
④《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華書局壹九八壹年四月。
⑤宋朱長文《續書斷》。同②。
⑥張懷瓘《書議》。同②。
⑦梁章鉅《退庵隨筆》,載《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出版社壹九九四年四月。
⑧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壹九七八年十二月。
本文鏈接: /shuhuawencui/jian-tan-shu-fa-jia-de-shu-wai-xiu-yang.html
現代名家書畫網(/),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現代名家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