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的瓷器鑒定方法有什麽不同?

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的瓷器鑒定方法有什麽不同?

1、鹹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鹹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壹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鹹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壹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壹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鹹豐到宣統這壹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鹹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

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壹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鐘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

①在鹹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

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

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裏、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鹹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鐘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鹹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壹品鍋、捧合、節合、油合、紮鬥、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繡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壹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鹹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