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義,1955年生,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畢業生,現任太原師範學院院長、教授,太原師範學院歷史地理與環境變遷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與教學。在《地理學報》、《地理研究》等刊物發表《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變遷及湮塞》、《兩漢時期黃河水患與中遊土地利用之關系》、《謅議太行八徑的歷史變遷》、《統萬城的興衰與毛烏素沙地之變遷》等學術論文多篇。到目前為止,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30余篇。2002年被評為“山西省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紀念太原建城歷史,實質是研究中國遠古人類的社會發展史,它關系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涉及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的問題,這是社會科學工作者、史學家、文物考古專家的壹項重大科研課題。余冒不才之責撰發本文,拋磚引玉,望方家奮起探討,以推進中國古代史和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發展。
主要談三個問題:
壹、太原建都前厚重的歷史淵源
(壹)山西已發現有180萬年的人類歷史
(二)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二、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的歷史
三、堯都是太原
太原建都前厚重的歷史淵源
(壹)山西已發現有180萬年的人類歷史
根據生物地層和年代地層的研究,通常將人類文化的誕生至距今13萬年前劃入舊石器時代早期,相當於地質學中的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這壹階段的古人類及文化遺址或地點,在中國已發現近200處,山西就占有157處,這說明山西是研究中國早期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重要基地之壹。
西侯度遺址是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壹處舊石器地點。1959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調查?河遺址時,在同屬於山西芮城縣的西侯度村後人疙瘩之下的交錯砂礫層中發現了動物化石,1960年在這裏又發現幾件具有人工打制痕跡的石塊。1961年和1962年,由王建主持,分別對這壹地點進行了兩次發掘,獲得了大批古脊椎動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帶有切割和刮削痕跡的鹿角以及被火燒過的骨、角、牙等。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古地磁測定的年代為至今約180萬年。
在西侯度文化層中出土了若幹顏色呈黑色、灰色和灰綠色的肋骨、馬牙和鹿角,經化驗分析,證明是被火燒過的。這樣,人類用火的歷史被大大提早,這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
西侯度的石器,在打制技術和類型方面顯得比較古拙而原始,但是從石器生產的全過程看仍有其進步的壹面,石器的主人在諸多的礫石中能選擇具有壹定硬度和韌性的石英巖、脈石英和基性噴發巖為原料;制作石片已采用了三種方法;工具的數量雖然不多,但類型多樣,使用的刃部已有直、凹、凸三種基本形態,說明工具的使用已有相當的分工。這些都說明西侯度的石器尚不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人類最初使用的第壹件石器還需要在更古老的上新世地層中去尋找。
可以說,地處黃河中遊東岸、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大地,是中國遠古社會早期人類歷史的發源地。
(二)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昔在黃帝部族之前,中原地區的土著人為蚩尤部族,其先祖是有巢氏。《韓非子·五蠹》中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有巢氏這位聖人就是今山西呂梁山地區石樓縣人氏。《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壹書中雲:“有巢氏誕生石樓山。”《大中華山西省地理誌》曰:“有巢氏治三百載,棲於石婁。”石樓山,即是晉西呂梁山中部今石樓縣東與交口縣(古溫陽縣)交界的大山,亦稱太陰山。
炎帝、黃帝原為西北地區神農氏姜姓和姬氏族的部落首領。黃帝作舟車渡河,打敗蚩尤部族,又合並了炎帝部族,黃帝終於成為中原各部落***同擁戴的部落聯盟的首領。炎帝部族和黃帝部族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下去,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部分。這是後來中華民族被稱之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春秋內事》曰:“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棟深宇,以避風雨。”《山海經》曰:“有人衣青,名曰黃帝女妖。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殺蚩尤。”《龍魚河圖》曰:“黃龍附圖,鱗甲成字,從河中出,付黃帝,令侍臣自寫以示天下。”又曰:“黃帝攝政前,蚩尤兄弟八十壹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列子》曰:“黃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聰明,盡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皮於?,昏然五情爽惑。……黃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歷代帝王紀》載:黃帝在位壹百年(即公元前2813戊辰至前2713戊申年也)。崩於荊山之陽,葬橋山。
壹言概之,炎帝是今陜西寶雞地區人氏,黃帝是今甘肅隴上人氏,這兩個親緣部族渡過黃河到今山西,打敗土著部落首領蚩尤,以炎黃部族為主體,融合蚩尤部族,形成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始也。所以說,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據《漢書·郊祀誌》記載:漢武帝劉徹於元鼎元年(前116)六月,在汾陰(石樓山)臨河縣(今石樓縣)修建後土祠時,某巫挖掘出壹個古鼎,有司奏稱是軒轅黃帝的寶鼎,迎至長安甘泉宮。軒轅黃帝的寶鼎埋藏在汾陰臨河縣(今石樓縣),這是今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的文物證據。
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歷史
研究太原的建城時間,首先,必須有壹個大前提,這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問題,這個問題如沒有解決,研究太原的建城時間就有斷章之嫌。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但是缺憾的是,在《中國歷史年代簡表》上,五帝、夏、商至西周***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庚申年以前,歷代帝王在位多少歲,沒有確切的紀年,使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成為約數,而迄今只知公元前841年加2003年,等於只知2844年的帝王世紀。因此,有許多史學家正潛力研究上古歷史,尤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擔的“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待這個問題的解決,才能確切地說明太原的建城時間。
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可根據戰國時史官撰《世本》,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尚書序》,三國魏晉皇甫謐(公元215—282年)著《帝王世紀》,清程允升《歷代帝王紀》、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二十四史》及有關古籍資料,對各朝歷代帝王的世系、傳承方式、謚號、在位時間的記載,逐壹推論簡明敘述,亦可對太原的建城時間問題作出較科學的、有根據的說明。
有人會對這些資料來源問題提出質疑,暫且不論,就說三國魏晉時代的皇甫謐(公元215—282年),他是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人,所著《詩賦》誄頌論難甚多,又撰《甲乙經》、《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等,可謂是醫學家、史學家。所以,唐太宗文皇帝禦撰《晉書·皇甫謐傳》,約4200字。可見,皇甫謐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很有影響的人物。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編撰的《帝王世紀》中記載:“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曰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勛。或從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摯,授封於唐,為諸侯。身長十尺,常夢攀天而上,故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陽,置敢諫之鼓,天下大和。……舜攝政二十八年,堯與方回遊陽城而崩,《尚書》所謂‘二十有八載,放勛乃殂落’是也。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凡堯即位九十八年,年百壹十八歲。”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騰位?”嶽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試。”
又曰:“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尚書·中侯》曰:“帝堯即政七十載,景星出翼,鳳凰止庭,朱草生郊,嘉禾孳連,甘露潤液,醴泉出山。修壇河、雒,榮光起河,休氣四塞,白雲起,回風搖,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臨壇止霽,吐甲圖而帶足。”
《屍子》曰:“堯舜有天下,四海之內皆治,而丹朱、商均不與焉;而謂皆治者,眾也。”楊子《法言》曰:“堯能則天者,以其能臣二聖。二聖,舜、禹也。”《說苑》曰:“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有壹人饑,曰:我饑之也。有壹人寒,曰:我寒之也。壹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仁而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人勸,不罰而人治,先生而後殺,是堯道也’。”
《淮南子》曰:“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其導萬民也,水處者魚,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澤臯織網,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無,以工易所拙。是故離叛者寡,而聽從者眾。譬若播棋於地,圓者走室,方者處高,各從其所安。”又曰:“堯治天下,政教平,德潤洽,在位七十載,乃求所屬天下之統,令四嶽〔明〕揚側陋。四嶽舉舜而薦之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其內,任以百官以觀其外。既入大麓,烈風雷雨不迷。乃屬以九子,贈以昭華之玉而傳天下焉。”又曰:“堯之有天下也,非貪萬民之富也,而寧人主之位也,以為百姓力屈,強弱相乘,眾寡相暴。於是堯乃身服節儉之行,而明〔相〕愛之仁,以和輯之。是故茅茨而不鏟,采椽而不斫,大路不畫,越席不緣,大羹不和,粢飯不鑿,巡狩行教,勤勞天下,周流五嶽,豈其奉養不足樂哉?舉天下以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誌閔,舉天下之重而傳之舜也,猶卻行而釋蹤也。”
《歷代帝王紀》曰:帝堯“在位七十有二年。”
帝堯,陶唐氏,從母居,姓伊祁氏,名放勛,帝嚳子,帝摯弟,初封唐,以火德王,都平陽,樂曰大章。公元前2467甲寅至公元前2397甲子,在位70年,禪位於舜,即位九十八載崩,年百壹十八歲,葬陽城。
按上述資料記載:堯在太原建都的歷史應該是2467年+2003年=4470年。
《續述征記》記載:“陽城縣有堯冢,自漢晉二千石(乃)〔及〕丞尉刊名甚眾。堯即位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壹載,記於堯碑。”這就是說,迄至西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是堯即位2721年;公元309年至2003年是1695年,兩項***計堯即位迄今為4416年。雖比皇甫謐《帝王世紀》等古籍資料少54年,但證明太原建都4470年之說論據是較充分的。
堯都是太原
三國魏晉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紀》中說:“帝堯始封於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即今晉陽,即太原也。”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堯都是太原。
堯都是太原這個觀點,會遭到當代很多人的反對。因為,山西、中國乃至世界華人史學家、學者,公認為堯都在今山西臨汾市。事實上,臨汾是堯廟。據臨汾堯廟內五通古碑記載,是唐顯慶三年(658)始建“堯舜禹三聖廟”。
(壹)關於太原的名稱問題
三國魏晉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紀》中說的晉陽、平陽、太原三個名稱,其實壹也,都是唐國侯堯徙遷即帝位的都城。後人稱之為龍城,今仍有平陽路以窺其事。
《帝王世紀》曰:“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為晉侯。”這就說明,太原不但是帝堯的首都,而且還是黃帝之玄孫,顓頊之孫鯀之子大禹建立夏朝的都城。夏禹在晉陽建都後,稱之為“太原”。太,即太上,太古;原,是原來,起初,根源。《晉書·應貞傳》曰:“悠悠太上,人之厥初。”意為太原是中國太古時代人類起初的發源地。這是指帝堯、夏禹在太原建都而言。廣義的說,西侯度遺址是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壹處舊石器地點,古地磁測定的年代為距今約180萬年,亦是人類起初的發源地。
唐宰相李吉甫撰唐朝地理總誌《元和郡縣誌》說:“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大鹵、太原、大夏、夏墟、晉陽六名,其實壹也。”晉陽是中國古代皇畿之地,稱之為太原也。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是遠古中國京畿之域,稱之為中原也。有所謂東魯西魯之稱: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也。戰國地理著作《職方紀略》曰:“山西別號西魯,《禹貢》冀州之域……,首府太原,號曰晉陽。”
(二)帝堯、夏禹為什麽要在太原建都?
1、汾涑谷地是中華民族發源地的內核。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和炎帝、伯夷、***工氏等部族首領,都是在陜北作舟車渡河東至,汾涑谷地是最適應於早期人類棲息、繁衍、發展的地區。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發源地的內核。
2、冀州即今河北、山西,是唐堯、虞舜、夏禹誕生的故裏。三國魏晉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紀》中說:“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曰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勛。”又曰:“帝堯氏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堯山在北,唐水在西北入河。南有望都,縣有都山,即堯母慶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裏,都山,壹名豆山。北登堯山,南望都山,故名其縣曰望都。”
帝舜,有虞氏,名重華,黃帝八代孫,生於姚墟(今永濟縣),故又姓姚,受堯禪,以土德王,都蒲阪,樂曰大韶。《史記·五帝本紀》曰:虞舜者,名曰重華,“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夏禹,姓姒氏,名文命,字高密,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鯀之子也。《史記·夏本紀》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楊雄《蜀王本紀》曰:“禹本崇山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在今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間的崇山。
3、治水重點工程在山西。《史記·夏本紀》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撮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羽山即今呂梁骨脊山。舜帝命鯀之子禹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續鯀之業。《史記·夏本紀》曰:“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嶽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禹自冀州壺口山起事,治至呂梁山。壺口,在今山西吉縣西南黃河河道上,是壹有名險要處,有驚濤駭浪奔瀉而成的瀑布。《蔡氏書傳》雲:“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呂梁也,在今石州離石東北。”岐山,是為山西介休狐岐山。《禹貢註》曰:“岐山,今在汾州介休縣。”蔡文定註:“狐岐之山,勝水出焉,即此是也。”戰國屍佼在《屍子》壹文中說:“古者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於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屍佼所說的龍門、呂梁、孟門和壺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項重點工程,都在山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認為,屍佼所說的“孟門”是指在今河南輝縣西的古隘道;或在河南西北部黃河北岸的孟縣。還有的學者認為,河南輝縣、孟縣壹帶的黃河只能是“洪水泛濫”,不能說“大溢逆流”。應該是指今山西吉縣之西,陜西宜川之東的黃河河道的孟門。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正確,實際是指今山西柳林縣黃河東岸的孟門,即陜西吳堡縣東臨黃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開蛟龍石壁謂之孟門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門村西南蛟龍石壁將黃河東西兩岸的石山連接成壹個天然的黃河大石壩,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謂“定湖”之稱。若遇淫雨,“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門村西南劈開蛟龍石壁,河水順流而下,形成《孟門十景》之壹的“黃河洪濤”。所謂“孟門”,是大禹治水之黃河河道上的第壹個大門,故因以命地名矣。
從現在的地形地貌看:其壹,壺口瀑布上遊的山西、陜西沿黃河兩岸均為石山石窪,唯有蛟龍石壁內黃河兩岸是淤泥形成的土山土坡。其二,在蛟龍石壁黃河兩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都是大水長期沖刷形成的裏面光滑的大小不等的圓窩洞。其三,在山崖上和山頂上的零散小石頭,都是大水長期沖刷形成的河卵石。其四,在蛟龍石壁內黃河兩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頂上,都是大水淤積形成的千層狀青石水砂。河東岸小垣則山頂部剖開黃土復蓋層後的上層青石水砂就有50多米厚,下面砂層多高暫不得而知。河西吳堡縣薛下村鄉新舍窠山,同河東小垣則山同樣有大水淤積形成的千層狀青石水砂。這是客觀事實,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壹言以蔽之,戰國屍佼在《屍子》壹文中所說的:“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於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這裏的“孟門”,就是指今山西柳林縣孟門村的蛟龍石壁。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的莊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源神殿”內,供奉著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鯀;這裏現還有國家壹級文物“無頭神鯀”石雕坐像:底座長0.98米、寬0.40米、全高1.25米、胸圍0.92米、膝部周圍1.50米,左臀部還有壹“鯀”字。原來是在源神殿神鯀泥塑像內取出來的。
據《汾州府誌》記載:山西離石骨脊山舊傳半山有大禹祭父神鯀擊舟鐵錨、纜舟大鐵繩和鐵環。“山頂有漢劉耽撰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時事。”在文水縣的山村找到《禹貢隨山浚川圖》碑,長1.69米、寬0.71米、厚0.16米,這是大禹治水後的九州石刻地圖,現保存在武則天廟。這些都是屍佼“孟門”之文物證據。
(三)堯都太原的歷史文獻根據
據《漢書·地理誌》曰:河東郡有縣二十四,同時並列記載有“臨汾”、“平陽”兩個縣的名稱,並在平陽縣後註譯“曰堯都也”。這是《漢書》卷二十八上的史實記載,《漢書》是漢?臺令史班固(公元32—92年)撰,《漢書註》是唐正議大夫顏師古(公元581—645年)註。這裏臨汾、平陽兩縣的區別應該是很明確的;堯都平陽並不是臨汾,應該說也是清楚的。
《晉書·地理誌》記載:“平陽郡,故屬河東,魏分立,統縣十二,戶四萬二千。”在十二縣中有“平陽,舊堯都侯國”;還有“臨汾”縣。這是唐太宗文皇帝禦撰《晉書·地理誌》卷十四記載的。
上述《漢書》、《晉書》在“地理誌”中,都說堯都平陽,不是臨汾,而為什麽今人把平陽和臨汾混為壹談呢?請看《隋書·地理誌》:“臨汾,後魏曰平陽,並置平陽郡,開皇初改郡為平河,改縣為臨汾。”由此可見,今人將漢朝、三國和西晉以前的平陽即太原和後魏以後的平陽即臨汾沒有區別開來,結果將太原的堯都誤解為臨汾,這是原因之壹;其次,臨汾有堯廟,將堯廟誤解為堯帝皇宮,這是原因之二。我們應該尊重三國魏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的說法:“帝堯始封於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即今晉陽,即太原也。”
(四)唐叔虞世家及太原晉祠
《史記·晉世家》載:“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周武王之父文王,遂拜姜太公為師,成為西周建國的名臣。後來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拜稱為“師尚父”。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樓縣義牒人,娶妻號稱桃花女,是今山西石樓縣桃花莊人氏。姜太公與其妻桃花者所生之女姜淑祥,世稱邑姜。邑姜為周武王之妻,生兩子即周成王、唐叔虞。
《史記·晉世家》又曰:“武王崩,成王立(前1123—前1086年,在位37年),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裏,故曰唐叔虞。”今太原晉祠,是為奉祀西周時唐國侯叔虞而建,其聖母殿之聖母,是姜太公之女兒,周武王之妻、叔虞母姜淑祥,即邑姜。
《史記·晉世家》載:“唐叔虞子燮,是為晉侯。”傳說唐叔虞之子燮以封地境內有晉水,遂改國號為晉,自稱晉侯。《漢書·地理誌下》曰:“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
有關晉祠因我撰有《晉祠之謎》故從略之。但有必要提供,清乾隆三十七年,賜進士出身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朱?,根據“若幹列諸碑”和“殘碑”撰寫的《太原縣重修唐叔祠記》碑文中說:“大夏之墟,龍山之陽,實啟唐國。自班固、鄭元、杜預以來,未之異說也。”說太原縣的名稱有“大夏”、“夏墟”、“太原”、“平陽”、“大鹵”五名,其實壹也。
碑文說祭祀唐叔虞的時間,“迄今哉三千年中衍之浚不祀”。乾隆三十七年,是公元1772年,當時太原唐叔虞已有三千年的歷史;上逆唐叔虞公元前1123年至唐堯公元前2467年即有1344年的歷史;下迄公元1772年至2003年之間的231年,可知太原建城時間為4575年矣。從中比皇甫謐的4470年多105年。這就說明,朱?的“三千年”是約數。但他確能說明太原的建城時間絕不是2500年。
綜上所說,冀州太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是唐堯夏禹之都,迄今已有4470年的建城歷史。但是這壹認識尚有待於以後考古證實。余提呈壹家之說,敬請專家、學者考察斧正,以祛惑雲。
2003年8月7日於晉陽
參考文獻
1.《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2.《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3.《後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4.《三國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5.《晉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6.《隋書·地理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7.《新唐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8.《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12月版。
9.《太平禦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0.《中國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1.《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2.《中國國情報告·專家學者卷》,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王社教、朱士光:“堯都平陽的傳說和華夏文明的起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2輯(總55輯)。
14.朱士光:“關於堯文化與堯都研究的幾點初步意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2輯(總55輯)。
15.李鋼:“考古發現追溯晉陽文化淵源”,《晉陽學刊》,2001年第6期。
16.靳生禾:“漫話太原”,1997年5月。
17.孫安邦:“晉陽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特點”,《晉陽學刊》,2001年第6期。
18.靳生禾、康玉慶:“晉陽古城文化積澱及其歷史地位”,《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19.中華文化信息網·海外版:“我國可考歷史有望推進千年”。
20.中華文化信息網·海外版:“陶寺遺址”。
21.楊瑞武:“幾度興衰話古今”,《太原日報》,1997年12月。
22.謝元璐、張頷:“晉陽古城勘察記”,《文物》,1962年4期、5期合刊。
23.梁誌宏:晉陽遺址,叩問春秋,晉陽書屋。
24.“晉陽古城創建的確切年代”。
編後: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提出太原已有4470年的建都歷史,並提出,堯都不在今山西臨汾市,而在今太原市。作者謙稱是“壹家之言”。現刊出作者的“壹家之言”,供專家學者研究太原以至山西的歷史時參考。■
本文作者:王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