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gǔ
2 英文參考Hégǔ LI4 [中國針灸學詞典]
hégǔ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合谷:1.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壹;2.經穴名。
4 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壹
合谷為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壹[1][2]。即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氣[1][2]。
5 經穴名·合谷 穴位 合谷 漢語拼音 Hegu 羅馬拼音 Hoku 美國英譯名 Connecting the Valleys 各國
代
號 中國 LI4 日本 4 法
國 莫蘭特氏 GI4 富耶氏 GI4 德國 DI4 英國 Li4 美國 LI4
合谷為經穴名(Hégǔ LI4[1])[2][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陽明大腸經[2][1]。別名虎口[2]。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2][1]。合即結合;谷即山谷,此穴在第壹、二掌骨結合處,局部呈山谷樣凹陷,故名合谷[1]。主治傷寒,流行性感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或多汗,咳嗽,氣喘,哮喘,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齒痛,齒齲痛,齒齦炎,目赤腫痛,電光性眼炎,咽喉腫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面腫,中風口噤,面神經麻痹或痙攣,三叉神經痛,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丹毒,疥瘡,疔瘡,牙關緊閉,小兒驚風,昏厥,癲狂,癇證,抽搐,鼻淵,鼻衄,鼻塞,急慢性鼻炎,痄腮,腮腺炎,耳鳴,耳聾,癮疹,瘧疾,腹痛,胃痛,嘔吐,消化不良,痢疾,泄瀉,便秘,痛經,經閉,滯產,胞衣不下,產後惡露不盡,乳汁少,乳癰,高血壓,蕁麻疹,肩凝癥,上肢疼痛,肩臂疼痛或麻木,痹證,痿證,指端麻木,消渴,黃疸,破傷風,瘧疾,水腫,癃閉,中風等。
5.1 合谷的別名虎口(《針灸甲乙經》)。
5.2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
5.3 特異性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
5.4 穴名解合即結合;谷即山谷,此穴在第壹、二掌骨結合處,局部呈山谷樣凹陷,故名合谷[1]。
合為開合、結合、合攏之意[3]。谷即山窪無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結合處,《黃帝內經素問》謂:“肉之大會為谷。”本穴取意古之山名,以肉之大會為谷,二處相連為合,又有交結、集會之意[3]。食拇指並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峰[3]。又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間,大凹隙中,故喻之為“谷”[3]。更有少谷、間谷來與交會,故名“合谷”[3]。
5.5 所屬部位手背[4]
5.6 合谷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5][6]。
合谷位於手背第壹、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或當拇、食指並攏時,在第壹骨間背側肌隆起之中央處;或以壹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壹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2]。
合谷位於手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1]。簡便取法:①拇、食指並攏,於最高點取之[1]。②以壹手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壹手的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是穴[1]。
圖58(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合谷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合谷穴的位置
合谷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合谷穴的位置(肌肉)
合谷穴的位置(骨骼)
5.7 取法簡便取法:①拇、食指並攏,於最高點取之[1]。②以壹手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壹手的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是穴[1]。
拇、食兩指張開,以另壹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1、2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
在第1、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的橈側緣凹陷處取穴[7];
或以壹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壹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取穴[7][1];
或拇、食二指並攏,在肌肉最高處取穴[7][1];
或拇、食二指張開,在第1、2掌骨結合部與指蹼緣連線中點處取穴[7]。
快速取穴:輕握拳,拇、食指指尖輕觸,另手握拳外,拇指指腹垂直下壓即是[8]。
5.8 穴位解剖合谷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第壹骨間背側肌、拇收肌。有手背靜脈網。分布著橈神經淺支。皮膚由橈神經支的指背側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橈神經淺支及其分支和背靜脈網橈側部。針經上述結構以後,再入第1骨間背側肌,在手背靜脈網和掌深動脈內側達拇收肌。以上二肌由尺神經支配。
5.8.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壹骨間背側肌→拇收肌[1]。
皮膚→皮下組織→第1骨間背側肌→拇收肌[6]。
5.8.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橈神經淺支、手背靜脈網和掌背動脈分布;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食指橈側動脈分布[6]。
布有橈神經淺支,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並有手背靜脈網,近側為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2]。
5.9 合谷穴的功效與作用合谷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的作用。
合谷有疏風解表、清泄肺氣、通降腸胃作用[1]。
手陽明大腸經貫頰,經過面部和唇、鼻與足陽明經相聯系,足陽明經別系目系,手陽明絡脈入耳中,又手陽明經筋結於頰、頄(鼻旁顴部)、頷部(顳頜關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合谷可用於治療頭面五官諸多病證。[7]
婦女以血為本,婦科疾病多由氣滯血瘀所致,合谷為手太陰經原氣所發,所以善於調和氣血、通經止痛,用於婦科病的治療。[7]
手陽明經屬大腸,《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故合谷可治療大腸腑病[7]。
陽明經多氣多血,合谷善於調和氣血、通經止痛,故可用於半身不遂或上肢痛癥等[7]。
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裏,肺主表,主外感邪氣在表諸疾,取之解表通絡以祛邪,是治療外感表證的主穴[7]。
合谷穴有開竅醒神、清瀉陽明、疏風鎮痛之功,治癥頗多,以面口為主[3]。
合谷、太沖各二穴,名為四關,以其能大開通也。曾有患重感冒者,戰而未汗。醫刺合谷,針甫下,戰栗立止,稍撚轉,汗大出,言語正常,少時安睡,次日能食,但體弱耳。[3]
5.10 主治病癥合谷穴主治傷寒,流行性感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或多汗,咳嗽,氣喘,哮喘,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齒痛,齒齲痛,齒齦炎,目赤腫痛,電光性眼炎,咽喉腫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面腫,中風口噤,面神經麻痹或痙攣,三叉神經痛,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丹毒,疥瘡,疔瘡,牙關緊閉,小兒驚風,昏厥,癲狂,癇證,抽搐,鼻淵,鼻衄,鼻塞,急慢性鼻炎,痄腮,腮腺炎,耳鳴,耳聾,癮疹,瘧疾,腹痛,胃痛,嘔吐,消化不良,痢疾,泄瀉,便秘,痛經,經閉,滯產,胞衣不下,產後惡露不盡,乳汁少,乳癰,高血壓,蕁麻疹,肩凝癥,上肢疼痛,肩臂疼痛或麻木,痹證,痿證,指端麻木,消渴,黃疸,破傷風,瘧疾,水腫,癃閉,中風等。
合谷穴主治頭痛、齒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失音、口眼?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瘡、經閉,腹痛、牙關緊閉、小兒驚風、鼻衄、耳鳴耳聾,發熱惡寒、無汗、多汗、癮疹、瘧疾[6]。
合谷主要用於外感時邪、頭面五官、胸肺、腸胃疾患等[1]。如傷寒、頭痛、無汗或多汗、目赤腫痛、鼻淵、鼻衄、鼻塞、耳鳴、耳聾、齒齲痛、咽喉腫痛、咳嗽、氣喘、腹痛、痢疾、泄瀉、經閉、滯產等[1]。
現代又多用合谷治療感冒、面神經麻痹或痙攣、電光性眼炎、急慢性鼻炎、腮腺炎、齒齦炎、支氣管炎及哮喘、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高血壓、蕁麻疹、肩臂疼痛或麻木等[1]。
合谷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鼻淵,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黃疸,痛經,經閉,滯產,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隱疹,丹毒,疔瘡,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經痛,癔病,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2]。
合谷穴治療範圍廣泛,療效明顯,是六陽經的代表性原穴,臨床多治療陽經病證,尤以頭面五官病、胃腸病、婦科病、肩臂疾病為主[7]。合谷主治頭痛,齒痛,目赤腫痛,鼻衄,鼻淵,耳聾,咽喉腫痛,失音,痄腮;咳嗽,發熱惡寒,無汗,多汗;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瘧疾,便秘;小兒驚風,昏厥,癲狂,癇證,抽搐;滯產,胞衣不下,產後惡露不盡,乳汁少,乳癰,痛經,經閉;肩凝癥,上肢疼痛,不遂,痹證,痿證,指端麻木;破傷風,瘧疾,水腫,消渴,癃閉,癮疹,疥瘡,丹毒,中風[7]。
合谷為頭頸部外科手術針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1.呼吸系統疾病:感冒,頭痛,咽炎,扁桃體炎;
2.五官科系統疾病:鼻炎,牙痛,耳聾,耳鳴;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癔病,癲癇,精神病,中風偏癱,小兒驚厥;
4.運動系統疾病:腰扭傷,落枕,腕關節痛;
5.婦產科系統疾病:痛經,閉經,催產;
6.其它:呃逆。
5.11 配伍合谷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
合谷配列缺、外關治感冒頭痛[1]。
合谷配復溜治少汗或多汗[1]。
合谷配地倉透頰車治口眼?斜[1]。
合谷配下關、頰車治牙痛[1]。
合谷配復溜、太溪,治汗證[7]。
合谷配太沖,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
合谷配太沖、昆侖,治難產[7]。
合谷配太陽、迎香、地倉、頰車、翳風,治面癱[7]。
合谷配肩髃、曲池、手三裏、外關、環跳、風市、委中、陽陵泉、足三裏,治中風半身不遂[7]。
合谷配豐隆、解溪、風池,治頭風眩暈[7]。
合谷配水溝、太沖、十宣,治中風昏迷[7]。
合谷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
合谷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
合谷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1],滯產[1]。
5.12 刺灸法 5.12.1 刺法直刺0.5~1寸[6]。
壹般直刺0.5~1.0寸,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不宜針刺[1]。
直刺0.5~1寸,孕婦不宜針灸[2]。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肘、肩、面部;深刺透勞宮、後溪1.5~2寸時,或出現手掌酸麻並向指端放散[7]。
註意:針刺時針尖不宜偏向腕側,以免刺破手背靜脈網和掌深動脈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過大,以免傷及血管引起血腫。孕婦禁針。更不能和三陰交相配使用,以防墮胎[7]。
5.12.2 灸法可灸[1][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孕婦不宜針灸[2]。
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5.13 特效 ***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續2~3分鐘,可緩解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導致的暈厥[8]。
深秋涼燥易侵襲人體,故應潤燥,可每天 *** 合谷穴[8]。
5.14 文獻摘要《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
《針灸資生經》:風疹,合谷、曲池。
《針灸甲乙經》: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聾,耳中不通,合谷主之。齒齲痛,合谷主之。”
《針灸大成》: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壹壯。
《針灸大成》: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衄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痹,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少汗,先補合谷,次瀉復溜;多汗,先瀉合谷,次補復溜。
《攔江賦》: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施針,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內庭。
《四總穴歌》:面口合谷收。
《百癥賦》: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5.15 研究進展針刺合谷對機體的血液循環、血液、消化及內分泌系統有調整作用,並可增加機體的防衛免疫能力[1]。
5.15.1 提高潰瘍病X線診斷率在X線胃腸檢查時,配合針刺合谷,可使胃蠕動增強,解除幽門梗阻,促使鋇劑下行,提高潰瘍病X線診斷率[1]。
5.15.2 急性扁桃體炎雄黃、大蒜適量貼敷合谷穴3~6小時(即起泡),能迅速止痛並減輕扁桃體紅腫。
5.15.3 治療慢性喉炎電 *** 合谷、人迎可用於治療慢性單純性喉炎及早期聲帶小結,具有操作簡單、無創傷、無痛苦及療效較顯著等特點[7]。
5.15.4 呃逆直刺合谷治療呃逆40例,取得較好效果。
5.15.5 預防產後出血與催產合谷穴位註射催產素2u治療第二產程子宮收縮無力產婦,與對照組比較,合谷組平均第二產程時間1小時16分,對照組1小時40分,兩組有明顯差異。合谷組分娩有效率80%,對照組50%。又有合谷穴位註射催產素4u治療第二產程子宮收縮無力產婦,註射5分鐘後子宮收縮加強,胎兒娩出時間較對照組提前,產後出血量少。再有用合谷穴位註射與三角肌註射相同劑量催產素,治療第二產程子宮收縮無力,結果表明合谷能明顯增加宮縮力,延長宮縮持續時間,縮短產程。
在胎頭著冠後於產婦雙側合谷分別註射縮宮素0.2u,其產後出血的發生率明顯減少,而且在胎兒娩出時間、胎盤剝離時間、新生兒Apgar(阿氏)評分的比較方面也較常規肌內註射者優[7]。合谷還能增強官縮,延長宮縮時間,縮短產程[7]。
5.15.6 鎮痛作用據動物實驗證明,“合谷”有明顯的鎮軀體痛和內臟痛的作用[1]。臨床已成功地用於各種手術的針麻[1]。
①電針雙側合谷穴5分鐘後,可使延腦中縫大核神經元放電增加,並能減少因電 *** 鼠尾所致疼痛反應,亦明顯而持久減少因電 *** 牙髓所致疼痛性反應[7]。
②電針合谷穴,對來自牙髓引起疼痛性反應的鎮痛作用強於尾部引起的疼痛反應。
③電針合谷穴麻醉,行食管鏡檢查1507例,成功率99%。其優點是鎮痛效果顯著,肌肉松弛良好,無副作用。
④針刺四關為主,並根據頭痛部位局部配穴,治療391例頭痛獲較好療效。
⑤電針合谷還能減輕扁桃體摘除術後的自發性疼痛及吞咽疼痛,使傷口白膜開始生長的時間提前[7]。扁桃體摘除術後疼痛,於術後1~1.5小時及5小時各針刺合谷1次。針刺治療第壹天,白細胞總數低於對照組,傷口白膜開始生長時間早於對照組,自發性疼痛及吞咽疼痛均較對照組輕。表明針刺合谷穴有鎮痛、消炎和加速傷口愈合作用。
⑥電針合谷可提高胃鏡檢查成功率,其優點是鎮痛效果顯著,肌肉松弛良好,無明顯不良反應[7]。
5.15.7 調理胃腸功能據報道選胃切除術後腸脹氣患者,對比觀察 *** 排氣時間,結果針刺合谷加胃腸減壓組比單純胃腸減壓組, *** 排氣平均提前20余小時。
針刺合谷、足三裏能使胃切除術後腸脹氣的患者 *** 排氣時間明顯提前[7]。
5.15.8 改善腦缺血電針合谷可以明顯減輕腦缺血後細胞性水腫及線粒體腫脹程度,從形態學上證實了合谷有明顯改善腦缺血的作用:電針合谷可以使腦皮質灌流量在腦缺血後降低的基礎上部分恢復,其作用發生快,但持續時間較短(約6 min)。此過程可能與神經調節機制有關。[7]
5.15.9 雙向調節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