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歲水是什麽?

太歲水是什麽?

太歲是什麽?

《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對太歲有詳細的記載,並稱之為“肉”、“依肉”。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註釋《山海經》時,對“見肉”作了如下解釋:“聚肉,如牛肝,有兩眼。”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本經上品”,具有“久食,強身不老,延年益壽”的特點。

據史書記載,太歲是古人假設的天體。它以與木星相同的速度移動,但方向相反。太歲到達哪個區域,哪個方向地下就有壹個肉肉的東西,這就是太歲的體現。這個方向破土會驚動太歲。這就是“在獅穴上動土將是壹場災難”的由來。

關於太歲的猜測

1正在為“太歲”檢測DNA,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可能對人類生命科學研究有所幫助。

幾經周折,記者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裏,走訪了負責這份樣本分析研究的史教授。石教授說,目前可以初步確認這個“怪物”就是“太歲”。記者在現場看到,“太歲”樣本切片已經成為實驗室最重要的研究對象,現在正在先進的實驗儀器中進行各種數據分析。“太歲”的樣本從內蒙古送到廣州進行研究,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但讓石教授吃驚的是,“這個事情遠比她想象的復雜”。她說:“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幾乎可以肯定,構成‘太歲’的物質不止壹種。”石教授沒有透露具體的物質成分。她說,這個“謎”必須在所有實驗完成後上報。

不過,史教授也表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對“太歲”的研究確實非常有趣和有意義。因為據說“太歲”可以自己生長,繁殖能力和修復能力都很強,所以在它的生物能源來源上有很大的科研價值。如果能把這些問題壹壹解決,可能對未來人類生命科學研究有很大幫助。

它壹定是黏菌的復合體,有專家大膽推測,它可能是所有動物的祖先。

本報記者隨後聯系了中科院廣州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泰輝。對於這次內蒙古發現疑似“太歲”物體,李泰輝研究員的第壹反應是“不足為奇”。他說,關於發現“太歲”的消息從古至今壹直在流傳。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內蒙古、吉林、山東等地均有報道。李泰輝說,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對“太歲”壹直很感興趣。20世紀90年代初,他和來自北京、吉林、陜西等地的科學家已經開始了對“太歲”的研究。

陳述1:黏菌復合體

專家們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太歲”的成分是大量的細菌,而且品種各異。結合“太歲”個人

具有壹定的彈性,還會時不時分泌出絲滑的黏液。當時專家的結論是,所謂的“太歲”應該是壹個“超大型稀有黏菌復合體”。它兼具原生質和真菌的特性,是壹種有生命的有機體。專家估計,黏菌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甲殼素等為營養,含有50%左右的蛋白質,還有核酸、酵母菌和黴菌。但當時由於科學儀器的限制,沒有對這些細菌進行進壹步的分子分析。

陳述2: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學家解釋說,“太歲”是壹種介於原生動物和真菌之間的黏菌,生活在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陳述3: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白玉花教授將太歲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裏面有菌絲,初步鑒定為高等真菌。

陳述4:它不是壹個粘菌復合體。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形態學專家嚴曉嵐多年前研究發現,該物體含有大量水分。蛋白質實驗,無蛋白質反應,無核酸反應。在火上燒的時候,可以聞到嗆人的味道。他估計有醛基,醇基或者羥基。因為黏菌壹定有蛋白質和核酸成分,所以他判斷“怪肉”不是黏菌的復合體。

也有專家認為,“太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所有動物的祖先”。不過,李泰輝研究員和史教授都表示,雖然“太歲”是黏菌復合體的說法基本可以認可,但“黏菌復合體”的概念非常模糊,“太歲”到底是壹個什麽樣的物種並不清楚。只有通過分子系統分析,才能壹壹揭開“太歲”的秘密。

3它流行了很多年,因為它還是壹個謎。全球菌株的科研只有5%

其實關於“太歲”的科學研究早就此起彼伏,但為什麽這些年來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科學界,“太歲”的知名度都在持續提高?專家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太歲”的民間傳說自古流傳,有些相關記載很不確定。比如秦始皇曾經認定“太歲”是長生不老的仙丹,命令徐福帶領手下千方百計尋找。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北方,“太歲”是傳說中的惡靈。俗話說,有些說法,比如“敢上獅穴破土”、“犯獅穴”。因此,每當各地發現疑似“太歲”生物,人們都會異常關註,媒體爭相報道炒作。

其次,目前科學界的研究成果還沒有明確解釋構成“太歲”的菌群復合體是什麽。李泰輝說,全世界科學家對真菌的研究還很有限。目前,自然界中約有654.38+0.5萬-200萬種真菌,只有約5%的真菌被科學界研究過。還有壹百多萬種真菌沒有被鑒定出來。因此,專家們毫不懷疑,即使中山大學對這種物質的分子系統有了新的研究進展,科學界仍然很難對這種復雜的生物進行正式命名。

“太歲”之謎

問題1:“太歲”真的能治病嗎?

專家建議:不要輕易服用。

壹位較早發現“太歲”的內蒙古農民透露,他的親戚喝了“太歲”泡的水後,治好了他們多年的頭痛。“太歲”真的能治病嗎?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肉如肉,附於大石頭上,有頭有尾,是活物。紅人如珊瑚,白種人如割脂,黑種人如漆,黃種人如紫金。”這叫“經典上品”,民間稱之為“太歲”。書中還介紹了其對壹些疑難病癥的特殊療效。

但現在專家認為,太歲屬於原蟲和真菌,種類非常復雜。此外,它來自土壤,可能會附著各種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質。專門從事食用菌研究的李泰輝研究員認為,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食用“太歲”會有不良反應,但建議人們在“太歲”的成分明確之前,不要輕易服用。

問題二:“太歲”無處不在?

專家結論:華南比較好找。

此前有消息稱,除了在內蒙古、吉林的土地上發現“太歲”,連雲港等沿海城市的海灘上也出現了類似“太歲”的物體。對此,李泰輝的意見是,90%可以判斷“這個太老了”不是“他太老了”。判斷的原則是鹽水菌群不壹定能在淡水中生存,同樣,淡水菌群也很難在鹽水中生存。他還指出,類似“太歲”的黏菌復合體並不少見,在南方壹些潮濕的地方也很容易找到。

問題三:“太歲”龐大?

專家結論:我說不準。

為什麽內蒙古等地發現的“太歲”那麽巨大?和它生活的地區有關系嗎?和年齡有關系嗎?李說,在最終的研究結論出來之前,這些問題都是“不確定的”。但有壹點可以肯定,就是這個“太歲”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因為壹般來說,黏菌是靠“吃”細菌來維持生命的,潮濕的地方更容易滋生細菌,所以這裏成了“太歲”的天堂。人們在潮濕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會有壹些類似“肉”的小群體物體,但它們的個體太小,人們不會去關註。他們可能都“太老了”。

問題4:為什麽要送到廣州調研?

壹位醫生催促它。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藥物化學家邱博士組織了這個研究項目。邱博士兩年前開始“太歲”研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邱博士“太歲”研究的合作夥伴。他們都希望利用先進的基因分類學技術,對“太歲”的生命經歷進行多學科、全方位的研究。

邱博士說,“太歲”更準確的稱謂應該是古籍中記載的“月芝”,是“芝”中藥的壹種。從中藥的角度來看,“知”中藥的品種非常復雜;從顏色上看,有靈芝、靈芝、靈芝、靈芝、靈芝;從生長環境和形態來看,有史誌、牧之、曹誌、鈞誌和柔誌。僅通過觀察外觀或單純用顯微鏡檢測,很難確定是不是“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