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儒家思想方面的故事

有關儒家思想方面的故事

在網絡倫理的建設中,儒家倫理思想有壹些合理的思想值得借鑒。儒家倫理仁愛貴和思想對於網絡倫理規範的制訂,儒家慎獨自律道德修養方法對於網絡倫理問題的解決,儒家德智雙修的教育模式對於網絡不道德行為的預防都有積極意義,儒家倫理是網絡倫理建設的思想源泉。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是人類又壹次技術革命。它是壹把“雙刃劍”,對它的善用或惡用取決於人類的倫理自覺。因而,網絡發展的倫理問題,成為各國學者關註的課題。網絡是沒有國界的,網絡倫理的建設要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礎上,尋求某種程度的道德***識,而不能強求從壹種單壹地域性文化出發。儒家倫理是人類文明的壹大財富,是網絡倫理建設的寶貴資源。它對於網絡倫理建設的指導意義是值得重視的。

壹、儒家倫理思想是制訂網絡倫理規範的理論基礎

儒家的思想體系是以“仁”為思想內容,以“禮”為表現形式,以貴和為思想方法構築而成的。制訂網絡倫理規範應體現仁愛、貴和的思想。

儒家認為“仁”的主旨是“愛人”即“仁者愛人”,“仁”作為人我關系的準則,它的出發點是承認別人也是人,別人是與自己壹樣的人。從積極的方面立論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應當從自己的欲望、追求、喜好等方面,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從消極方面立論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應盡量不要損害別人,力求不妨礙別人的利益,凡是我不願意別人施加於我的事情,我都應當自覺的不加於別人的頭上,以免使別人受到傷害。孔子認為自身是協調人際關系矛盾的要點所在,克己是仁者愛人的端始。網絡為人們提供了無比自由的空間,但是人們不能為所欲為,要多替別人著想。按照儒家的仁愛思想,人們不應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不應幹擾別人的計算機的工作 ,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不應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應該考慮妳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後果,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

儒家認為禮是仁的表現形式,在人際交往中必須以禮為準繩。孔子的學生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克己即約束自己,克服自己不符合禮的欲念,復禮就是使自己回到禮的軌道上來。禮的實質是謙敬恭讓,先人後己。人我之間遇到矛盾和沖突,不應怨天尤人,而應反省自己,不應觀人之行而行,應留善改過,引人為戒。網絡中的信息生產者、加工者、傳播者、享用者都要約束自己的行為、時刻警醒自己遵守道德規範。

貴和是儒家倫理的思想方法,儒家認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和”的意思是要積極地看待自然和社會中的差異、分歧和矛盾,提倡發揮不同個體各自作用,求同存異。貴和思想應該是制訂網絡倫理規範的基本原則,網絡技術的應用應遵循和諧發展?圠?敲搠湯?的原則,網絡技術使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民族、社團、個人之間利益重整,互相間的關系更加復雜。世界上存在著對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過去,由於自然屏障的存在,惡意的政治信息多數不能直接侵入他國民眾,而在電子網絡四通八達的情況下,天然地域屏障作用已經消失。另外,由於發達國家的計算機網絡應用發展得相對普及,英語是電子文本的最主要語言,美國等西方國家是入網者最經常訪問的地方,這就給西方某些文化霸權主義者以可趁之機 ,他們利用網絡信息傳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傾銷自己的文化,力圖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網絡技術的應用只有堅持和諧發展、求同存異的方針,以和為貴的精神來化解新的沖突和矛盾,才能實現新的平衡和新的秩序。

二、儒家道德修養理論為解決網絡倫理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儒家倫理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壹種高層次的需要。認為道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是人之為人的條件。儒家認為人們遵守倫理規範是壹種內在的需要,道德實踐的最終目的不是掌握某些道德原則,獲取利益,而是成為道德高尚的人。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修養是為人的根本,道德實踐像人類的其他實踐活動壹樣具有內在價值。君子常常因追求道義而擁有人生的愉悅和快樂,物質生活的窘迫,絲毫不影響他的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充實。孔子稱贊顏回“壹簞食、壹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西方最早開始了網絡倫理的研究,制訂了網絡倫理規範。但是無論網絡倫理規範多麽周全和完備,如果缺乏個人內在的心理動力,不可能成為健全有效的倫理規範。在網絡技術應用中,只有人們從內心裏產生遵守倫理規範的動力,才會遵守網絡倫理的要求。儒家倫理思想解決了這壹問題。

慎獨是儒家傳統的個性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指人們在無人監督、獨處活動,做壞事不會被發現的時候,仍然能按照道德原則和規範去行動,不做違反道德的事。達到慎獨的道德境界,就會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禮記·中庸》中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由於最隱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質,最微處的事情最能顯示出人的靈魂,所以,當君子單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應該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網絡技術應用中,大多是無人監督、獨處活動的環境,做壞事很少能被發現。人在使用網絡技術時堅持慎獨自律,網絡技術才能真正造福人類。與傳統倫理相比較,網絡倫理更為註重以"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傳統的倫理關系,大多為面對面的直接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雖然傳統倫理也講"慎獨",但實際上對個體行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強大的道德輿論壓力。而在網絡世界裏,由於以數字化的信息為中介,不少網絡行為主體的匿名性、面具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便表現為間接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輿論的作用難以發揮,而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倫理關系得以維系的主要手段,對於道德自律的強調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三、儒家德智雙修的教育模式可以預防網絡不道德行為的發生

儒家倫理作為壹種具有強烈人文主義精神的德育理論,為人類提供了德智雙修的文化教育模式,幫助人們辨識和矯正現代社會中過於強勢的唯科學主義價值偏向和單純知識論的教育偏頗。①從而,從根本上預防網絡不道德行為的發生。

儒家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核心是德智雙修、德才兼備,提倡知識、技藝、道德和審美情趣的綜合培養。這種教育觀念是基於“大學”的教育理想,最終卻是依據儒家關於人和人性的自我完善之道的根本信念而創立的。“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儒家思想中,“大學之道”在於造就壹種既有完善美德的內在“修養”、又具有外在才能的“聖人”、“君子”、“賢人”,即所謂的“內聖外王”,這種設計具有綜合性特征。這條路線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內在修養完成,才能外在事業輝煌。作為壹種歷史的文化現象,儒家的道德聖賢人格理想與現代社會需要和崇尚的知識技術專業化人才觀念是有所抵觸的,但不能因此就說儒家的教育觀念過時了。人類現代化的經驗教訓表明,單純的知識技術論人才觀念是有局限性的,它造成了現代社會唯科學主義的知識霸權,只註重人的知識技術訓練而忽視人的道德信念培育,造成了整個現代教育理念、體制和機能的人文缺失。唯科學主義教育傾向,導致人的“單面”化,只知道如何去做,而不知道該不該做。造成人成了科學技術的奴隸,不考慮對他人社會的影響為所欲為。網絡不道德現象的出現和這種教育思想不無關系。掌握高科技的網民將制造電腦病毒視為自己技術高超的表現,電腦黑客到處亂闖,病毒層出不窮,不斷升級,嚴重的影響了網絡世界的安全。有的網民整日沈迷於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網絡既是壹種技術,更是壹種文化,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才能防止符號世界的異化,從根本上預防網絡犯罪和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只有將道德教育和技術教育融合在壹?圠?敲搠湯?起,才能使青少年擁有識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網絡世界中,自覺遵守倫理道德規範。

/gudian/xinyu1.htm

道家哲學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壹,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壹的思想。壹般來說,公認第壹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壹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鬥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壹——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壹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壹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壹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壹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壹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壹是非彼亦壹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壹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壹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壹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壹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壹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制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東晉張湛所輯 壹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 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 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並認為人在壹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壹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註解老子《道德經》壹書,重體用之分 有無之別 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 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壹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註》聞名,主張“獨化”理論 是壹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 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壹種物無大小 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壹個生命的人生觀。 發展時期 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叠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現爭強鬥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註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莊學的註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壹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壹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壹為表顯壹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著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輕松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對道家應簡單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其實兩句話是壹個意思。 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壹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壹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恒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恒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壹些吧! 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麽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時候。 常道,世間唯壹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 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壹樣的,其實妳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麽方法拆,意思都是壹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實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 只要妳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妳就已經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據《史記》的記載,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壹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甲 老子故事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壹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壹人道:“愚臣願往!”平王壹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壹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壹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壹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象成竹在胸,有什麽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壹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壹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壹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壹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壹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壹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蓬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壹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壹代壹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壹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壹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蔔、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壹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壹家敬重。 壹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壹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壹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禦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壹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誌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壹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麽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壹見。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