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誌·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2、出自姬姓,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於潘邑(今陜西省西安、鹹陽壹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3、出自姚姓,為上古舜帝之後,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於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潘地移至今陜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裏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壹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彜、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持太子商臣,並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二、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壹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幹(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浚,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陜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氵睿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陜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占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臯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壹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鐘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2、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嶽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承誌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四、宗族特征
1、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嶽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艷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壹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壹支字行為:“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五、潘姓來源
壹、出自姬姓後裔
潘姓的最早起源與我國早期的姬姓關系非常密切。姬是我國遠古時期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姓。黃帝是傳說中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壹位偉大部族首領,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黃帝本姓公孫,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為姬,黃帝曾居住在軒轅之立(在今河南新鄭縣軒轅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
傳說黃帝是壹個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黃帝時代的部落爭霸鬥爭中,黃帝借助各種力量,取得了絕對勝利,征服了天下。從此,黃帝成為至高無上的代表,姬姓也成為尊貴的姓。後來的許多帝王和壹些歸附的少數民族也都以姓姬為榮耀,自稱或被稱為是黃帝姬姓的後裔。
相傳,黃帝有25子,得姓的有14子,***12姓。後來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這些姓的後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相傳都與黃帝有關。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商人的始祖契,相傳是黃帝曾孫帝嚳的次妃簡狄吞食玄鳥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後稷為帝嚳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腳印感孕而生。後稷承襲了姬姓,其後代建立了周朝。到周文王時,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高,被封在畢國(在今陜西省鹹陽市東北),後人稱他畢公高。畢公高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他同召公等大臣壹起輔政,使周的經齊文化有了較大發展,形成“成康之治”的局面。
畢公高的小兒子叫季孫,他的封邑在番(今陜西省北部壹帶),於是他的後代就以時地潘為姓。今天陜西北部壹帶成了潘姓最早的發源地。
二、出自楚公族後裔
傳說五帝之壹的顓頊後裔(姬姓)陸終娶鬼方氏女姑為妻。女姑懷孕三年,可是孩子總生不下來。最後陸終只好剖開女(女貴)的左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然後又剖開女(女貴)的右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季連的後代鬻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教師。到周成王時,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山(今湖北省西部)壹帶建立荊國,後來荊君的兒子建立了楚國。
當時的楚國地域遼闊,包括今江蘇、浙江,北到山東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廣大地區。
春秋時期,楚國也有人以潘為姓。關於楚國的潘姓人,其祖源史無記載。楚成王時,潘姓中出了壹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師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長子商臣為太子,征求令尹(楚王手下的最高執政官,有軍政大權,相當今總理)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大王年紀不老,且後宮的寵姬很多,不必急於立儲。壹旦立了太子以後再想改換,那就容易引起內亂,國家就會不穩定,社稷就會難保。再說商臣長相特別,眼睛鼓鼓的像黃蜂,聲音尖尖的像豺狼,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個狠毒的家夥。為楚國的江山考慮,不宜立商臣為太子。”可是成王最終還是沒能聽取子上的建議,仍將商臣立為太子。
幾年以後,楚成王年紀大了,又想廢掉商臣,立寵妃所生的小兒子職為太子。商臣也聽到了有關廢立的風聲, 因為不知道是否屬實,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議他去有意得罪壹下成王最寵愛的妹妹羋,然後就可辨明廢立的真假。商臣依計而行,故意對江羋不恭敬。果然江羋發怒了,罵道:“妳這個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殺妳呢!”商臣;把江羋說的話告訴了潘崇。潘崇說:“妳甘心做職的臣嗎?”商臣說:“不甘心!”潘崇又伺:“妳願意逃走嗎?”商臣答:“不願意!”“那麽妳敢做大事嗎?”商臣想了壹想說:“敢!”於是,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東宮衛隊包圍了成王的住處,活捉了成王。成王知道難逃活命,因平時最喜歡吃熊掌,故要求臨死之前再吃壹次熊掌。可是商臣卻說:“熊掌難熟燒起來很費時間,夜長夢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成王無奈,在長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殺。商臣繼位即楚穆王,除封他的師傅潘崇為太師外,還對潘崇大加賞賜,把太子宮裏的財物全都賞給了潘崇,以示恩寵。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權有勢的大家族。
潘崇家族由於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足跡幾乎遍布楚國各地,今天江蘇、浙江、河南等地仍有這支潘氏的後裔。
三、出自北魏時鮮卑族的破多羅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國都由平城(山西大同)遷到洛陽(今河南省洛陽)。為了使鮮卑人適應由遊牧生活到農耕生活的轉變,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孝文帝采取了壹系列措施,改革鮮卑族的舊習俗,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鮮卑人改穿漢族服裝;提倡和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準用鮮卑語而用漢語;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都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等等。在北魏這次大規模的改姓過程中, 曾把繁雜難記的鮮卑姓氏全部改為壹個或兩個字的漢族姓氏,其漢姓化的方法是根據同音對譯的原則把鮮卑姓氏的第壹個字譯成對應的漢字,其中破多羅氏的破與潘同音,故把破姓改成潘姓。從此,這支由鮮卑人改姓潘的後代就留在了中原,在今河南壹帶活動。
六、潘姓遷徒史
發源於我國北方和南方的兩支潘姓,他們在血緣上實同出壹源,即都是黃帝的子孫。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至三國時發展興旺,魏晉時遂成為當地壹大郡望。
晉時,有潘姓北遷於廣宗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時又有潘姓遷入 今湖北隨縣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時,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歷史上另外兩個郡望。
宋代以後潘姓是以我國南方為其繁衍的主要地區。潘姓南遷於福建,始於唐初,是自河南固始遷去的。至宋時,潘氏再由福建進壹步遷居廣東、雲南等地發展。
明清時期,潘姓已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