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愛好歷史,出仕以後,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撰成壹部戰國至秦***八卷本的編年史,名為《通誌》,進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設局續修。此後,司馬光無論在政治上如何進退沈浮,書局壹直隨身而設。1067年神宗即位,開經筵,司馬光進讀《通誌》,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時,司馬光竭力反對,被任命為樞密事使而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陽,專心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從治平三年開局,至此***用了19年的時間。
3、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壹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4、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這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5、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