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物候記載,見於《詩經·幽風·七月》,其後的《夏小正》、《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和《劄記·月令》等,則已經按月記載全年的物候歷了。而《逸周書·時訓解》更把全年分為七十二候,記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為更加完善的物候歷,北魏時曾附屬於歷書。
所謂的七十二候其實是中國古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壹種物候歷。以5日為候,壹年***72候。每候與壹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表示壹年中物候和氣候的變化狀況。有生物物候和非生物物候兩種。在生物候的52項中,野生植物8項,栽培植物5項,野生動物38項,飼養動物1項。在非生物物候的20項中,自然現象7項,氣象現象13項。各候的物候現象大同小異,不同版本提出的七十二候亦略有差異,始見於《逸周書·時訓解》,北魏起載入歷書。七十二候對古代農民掌握農時起過作用,但因其地方性很強,難以推廣應用到別處。
在西漢,著名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有以物候為指標來確定耕種時期的記載,如“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至南末,浙江金華人呂祖謙記載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金華的物候,有臘梅、桃、李、梅、杏、紫荊、海棠、蘭、竹、豆蓼、芙蓉、蓮、菊、李時珍蜀葵和萱草等24種植物開花結果的日期,春鶯初到和秋蟲初鳴的時間,是世界上最早的實際觀測的物候記錄。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載的近兩千種藥物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植物物候資料,此書的第四十八、四十九兩卷記述了候鳥布谷鳥和杜鵑的地域分布、鳴聲、音節和出現時間等,是鳥類物候的翔實記載。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頒發的《天歷》,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導農時的月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