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誡》提出了怎樣的教育觀點?

《十誡》提出了怎樣的教育觀點?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淡泊(淡泊)則無誌,不靜則遠。妳必須先安靜下來,然後才能學習。不學就不能多才多藝,不想學就不能成功。慢則不能有活力,險則不能有性。歲月隨著時代流逝,意義隨著日子流逝,然後變得枯萎,不與世界相遇,難過的待在窮房子裏。會發生什麽?

我們講這個是為了回應壹些媽媽的倡議,比如葷素搭配,作文,古文。但是有壹個基本原則,就是我們講的古代漢語不能脫離學生的課本。為了務實,為了實際。我們要重復壹個觀點:閱讀、分析、寫作是壹件事,不是三件事。談古代漢語看似在談分析,其實也是在談作文。妳應該向古人學習,從古漢語中汲取最豐富的營養。不要單純的認為談古文就是“春雪”。我們只是欣賞古文,與“下巴麗人”喜歡的作文無關。不是這樣的,是壹回事。我不明白“下巴麗人”的“春雪”,但它不是真正的“春雪”。同樣,不知道“春雪”的“下裏巴人”也不是真正的“下裏巴人”。

現在從第壹句開始:君子之旅。我們很多人都讀過這部作品,也背誦過。這部作品我們可能已經背了十幾二十年了。什麽是君子?這是個大問題。在過去的經典中,經常使用君子這個詞,比如在《論語》中多次出現:

“君子不如周,小人不如。”

孔子說:君子不是工具。壹位孔子說:“他也是孝順的,但是容易得罪人的卻很少。”:犯錯不容易,但犯錯不容易。君子商以基業,道而生。孝也是仁的基礎。

魯哀公問:“誰是好學的弟子?”孔子對他說:“有顏回者好學,氣絕而不放。可惜短命死,今日死。”子曰:“君子不思吃飽,不思安生。如果他對事物敏感,對自己所說的話小心謹慎,他就會知道正確的方式,變得誠實。”

子曰:“至天下,君子無所失,無莫也,是義之比較。

還有很多,就不壹壹提及了。先從《論語》中的這些話來理解“君子不能與人比,小人不能與人比。”簡單來說,就是君子壹視同仁,不管妳是老是少;男人和女人,只要是壹路的,都可以是同夥,都可以在壹起。這是君子的做法。反派的做法不壹樣。他不能被平等對待。他想比較壹下。對我有好處嗎?對我有好處嗎?

我們再來看第二句:孔子說“君子不適合天下,也沒有莫也,和義之比較。君子在社會上混,沒有硬性規定這個能做,那個不能做。他所做的壹切都是建立在“義”的基礎上。這就是我們簡單說的,“義”,我們之前說過很多次的,是“義”或“適”或“適”。《論語》裏有個故事:夫妻倆是妳的鄰居,吵架,門開著,妳聽見了,妳不勸,說明妳沒心沒肺,不義。但是,妳在家休息,妳家在西單,妳在東單聽到鄰居在那裏吵架,妳還打車去勸,那妳就麻煩了。這就是“義”“宜”的意思。所以,我們學了這段話。總的來說,君子在社會上混得遊刃有余。但也有很多人曲解了它,認為它精致,諂媚,稱之為君子。這又錯了。

讓我們再學壹遍這個句子。子曰:“君子不食足,而不安生。如果他敏感謹慎,他會有正當的途徑,會誠實。可以說他也是好學的。”簡單來說就是君子的精神和物質生活層面。對事物敏感,對自己說的話謹慎,妳就對了。在老子那裏,同樣的道理叫做“聖人之胃,非其目的”。吃喝住行,不要過度,要簡單,因為吃喝住行不是君子的目標,君子的目標是“恰到好處”。

這裏先不說“敏感謹慎”。我們再來學習壹下這句話:“有壹個孔子說,他也孝順弟弟,但喜歡犯錯的人很少;犯錯不容易,但犯錯不容易。君子商以基業,道而生。孝也是仁的基礎。"這是《論語》中第壹段提到君子的話. "君子商以基業,道而生”,君子所追求的是基業,基業在那裏,道在其中。我們在講謙辭的時候,講了壹個概念,什麽是風格?什麽是照片?什麽叫利用?這裏的“君子”就是身體,後面的“君子不可比”“君子不是武器”等都是君子的樣子或者用處,這裏就不贅述了。在《易經》中,我們也很熟悉“君子自強不息”這樣的說法,等等。君子這個話題,從拓展的角度可以說很多。我們現在引用《論語》,是為了讓大家覺得君子這個詞的外延太廣了,我們只是稍微觸及了壹下。那麽君子的“基礎”是什麽呢?什麽是正確的方法?這個問題先放壹放。

現在說起來,就要破壹個點:溫柔,然後紳士。現在我們常常認為,面容清秀、西裝革履、言辭溫和的人就是紳士。這不是“君子基金會”。說通俗點,什麽是君子?穿西裝,打領帶,說話有禮貌,永遠不要被稱為籠子裏的紳士。紳士是英雄的同義詞。那麽什麽才是真正的英雄呢?妳不會因為把別人打得鼻青臉腫就自稱英雄。並不是因為妳占了三分之二五畝地就成了英雄。在古人眼裏,真正的大英雄不是征服別人的人,而是征服自己的人。

前幾天聊到《陋室銘》,聊到被羞辱。只有真正做到淡泊,才能胸懷大誌。妳為什麽無動於衷?打敗自己。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理解了。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修身,就不能戰勝自己,成為君子。怎樣才能成為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同樣,壹個人可以是能治國平天下的英雄,是能戰勝自己的君子!這是壹件事,不是兩件事。比如大家可能很容易理解:唐太宗,我們都知道,是壹代君王。君子也有自己的私心和個人利益。壹天,他正在和壹只鳥玩耍,這時魏徵走了過來。唐太宗害怕魏徵,所以他把這只鳥藏在衣服裏。魏徵知道,但他沒有發現。他故意和唐談了很久,那只鳥就被掐死了。回到宮裏,唐太宗氣得把罐子不砸了,把鍋砸了,說要殺了老神仙。皇後知道原因,沐浴更衣後,向唐太宗道賀。說妳有這麽好的臣子是妳的幸運,是大唐的幸運。唐太宗立即醒悟過來。這就是戰勝自己,在壹瞬間,這就是大英雄。

讓我們來看看歷史。那些開國國王非常有能力戰勝自己。當然,這些只是我們的例子。這些人與儒家的標準相差甚遠。這些人,在開明的人眼裏,不值壹提。就像這樣,中國有壹種文化叫隱士文化。

孔明出山前是個隱士。他們比的不是財富,而是內功修煉的本事,或者說是戰勝自己的能力。我們在學莊子的時候,了解到有些皇帝不想當皇帝,想把這些人請出山。聽了這些,這些人都覺得耳朵被汙染了。這是我們從英雄方面說的。我們過去可能聽過壹個詞,叫“內聖外王”。「內聖」是什麽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內心的強大。“外王”就是外用的意思。通俗地說,心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妳的心有多強,妳的骨頭就有多強。

修養是內在的聖潔。把自己的家庭整理好,治國平天下,只是外王,外用。

所以,我們現在來理解壹下“君子之事,以理為先”,“有道是正道”。很容易理解什麽是“本”,什麽是“正道”。很容易理解什麽是紳士。總之,君子不是繡花枕頭。君子是征服自己內心的大英雄。所以我們在談“陋室銘”的時候,壹直在強調壹個觀點。很多人認為退隱山河是作者的不得已之舉,這是錯誤的。讓我們考慮壹下。昨天還在高堂上,今天卻被貶到江湖。當今社會有多少人不跳樓自殺?今天,我們也可以說:“妳不把我留在這裏,妳就得把我留在這裏。”在那個社會,大多數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就是為朝廷做貢獻,孝敬祖先。如果壹旦降職,就相當於被判了政治生,經濟死。秀才除了當官,壹無是處。想壹想,還有人能把自己的感情寄於山河。需要怎樣強大的內心?

先說“行”字。壹學習,又把“行”字給忘了。有時候,我會問妳,妳是怎麽聽進去的?大家異口同聲說,聽得好,老師講得好。我不喜歡聽到這些。為什麽不聽呢?妳腦子裏的收獲,只說明妳腦子裏填滿了什麽東西。但是,“是”就可以了。好話、真話、有力的話,說壹萬遍、壹億遍永遠也成不了事。想要有所成就,只有壹條“線”。只有做到了,這才是“行”的意義。

剛才我們講了《論語》中的壹句話。現在再來看,就有意思了:君子不思食足,不思安生。他對事物敏感,就會謹言慎行,對事物敏感,就會義正言辭。什麽叫敏感?就是大膽行動,小心說話。不要像我壹樣,天天在這裏光說不做。所以,我們現在來看易經的文字。“天握鑰匙,君子自強不息”。更有道理。君子之旅,就像宇宙的運行,永遠不會停止,永遠追求,永遠強大。莊子講“君子之行”,就像“進軍三軍”,就像壹個人沖進三軍大營的勇氣。佛教中稱之為“勤勇”。剛才我們也引用了《論語》。這個“線”是什麽?別生氣,別生氣。不生氣,就是內聖;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個膽子太大了。妳什麽意思,妳不能通過?是懺悔,真誠的懺悔是必經之路。我們做父母的做不到。我們今天生孩子的氣,生孩子的氣,事後壹定要懺悔,但是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不勇敢不勤奮,也沒進三軍。我今天後悔了。也許下次出事的時候,家裏的小受氣包還是個受氣包,所以父母不是大英雄,更不是小英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紳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