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蠟歷史長久,已有三千年余年的歷史,蠟料主要來自兩種昆蟲蠟,即黃蠟(蜂蠟)和白蠟(蟲白蠟)。
雖然公元3世紀時“白蠟”壹詞已見諸魏晉間人所輯之《名醫別錄》,但現所知記載白蠟蟲養殖及白蠟生產情形者仍以宋、元間人周密著《癸辛雜識》(1282~1296年間成書)為最早。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下“白蠟”錄雲:
江浙之地舊無白蠟,十余年間有道人自淮間帶白蠟蟲子來求售,狀如小芡實,價以升計。其法以盆桎樹(桎字未詳),樹葉類茱萸葉,生水傍,可扡而活,三年成大樹。每以芒種前以黃草布作小囊貯蟲子十余枚,遍掛之樹間,至五月則每壹子中出蟲數百,細若蟻蠓,遺白糞於枝梗間,此即白蠟,(蟲)則不復見矣。至八月中始錄而取之,用沸湯煎之即成蠟矣(其法如煎黃蠟同)。又遺子於樹枝間,初甚細,至來春則漸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聞細葉冬青樹亦可用。其利甚博,與育蠶之利相上下,白蠟之價比黃蠟常高數倍也。
可見,在公元13世紀末中國白蠟蟲之養殖已自華北淮河壹帶擴大至江南,所述之白蠟蟲寄主樹有白蠟樹[Fraxinuschinensis(Roxburgh)]、女貞[Ligusturmlucidum(Aitton)等。女貞俗稱冬青樹,常綠灌木,在中國華東、華南、西南及華中均有分布,因最適於掛蟲,所以簡稱蟲樹或蠟樹。女貞在先秦古籍《山海經》中稱貞木,“因葉冬不雕,若有節操,故有貞名”。女貞樹之繁殖以采種育苗為主,但亦可插枝,即“可扡而活”。
明代諸書記載蟲白蠟者漸多,汪機《本草錄編》、李時珍《本草綱目》及徐光啟《農政全書》均有。李時珍《本草綱目》卷39《蟲部卵生類》“蟲白蠟”條雲:
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蠟也。此蟲白蠟則自元以來人始知之,今則為日用物矣。四川、湖廣、滇南、閩嶺、吳越、東南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產者為盛。
其蟲大如蟣虱,芒種後則延緣樹枝,食汁吐涎,黏於嫩莖,化為白脂,乃結成蠟,狀如凝霜。處暑後則錄取,謂之蠟渣。若遇白露,即黏住難刮矣。其渣煉化濾凈,或甑中蒸化瀝下器中,待凝成塊,即為蠟也。其蟲嫩時白色作蠟,及老則赤黑色,乃結苞於樹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漸長大如雞頭,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樹之結實也。蓋蟲將遺卵作房,正如雀壅螵蛸之類,爾俗呼為蠟種,亦曰蠟子。子內皆白卵如細絲,壹包數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荷葉包之,分系各樹。芒種後苞拆卵化,蟲乃延世葉底,復上樹作蠟也。樹下要潔凈,防蟻食其蟲。
又有水蠟樹,葉微似榆,亦可放蟲生蟻,甜櫧樹亦可產蠟。
元、明、清各代古籍中對白蠟蟲的寄主植物、產地、蟲的生態和習性、采蠟和制蠟過程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不明白的只有兩點:蠟是壹種分泌物;雄蟲作蠟、雌蟲不作蠟。
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已有自白蠟蟲收蠟之記載,但此白蠟可能尚為天然產出而非養殖采收者,後來在了解並掌握白蠟蟲的生活史和生態習性後,始逐步進行養殖,成為壹種重要的經濟養殖昆蟲。在廣大的西南地區有專業的“蠟農”,也有以之為副業的生產者,其中少不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貢獻,直至2013年仍欠深入研究及發掘,如能明瞭其歷史發展過程,實可作為未來推展昆蟲產業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