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望天門山》中“壹江碧水,兩岸青山”這既是古代詩人眼中的美景,同時也是我們現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現實:讓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藍.這樣的生態發展觀應是我們的理想追求.《憶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展現的是:晨光映照岸邊的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青風吹拂著滿江綠水,就象青青的藍草壹樣綠.江南的春色,色彩絢麗耀眼,令人難以忘懷,時時縈繞在心中.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和王維的《山居秋暝》《過故人莊》——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兩首詩,也是兩幅素描畫.壹是應邀到農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圖,詩中勾勒出青山,綠樹,村舍,場圃,桑麻,菊花,構成壹幅具有濃郁村野氣息的畫,自然景色與友人熱情融為壹體,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另壹幅畫是農家婦女洗衣圖,描繪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鬧,漁舟晚歸的情景.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傾慕和對恬靜生活的追求,詩人刻畫的寧靜自然環境和閑適生活氛圍的確令人神往,也同樣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美.《江畔獨步尋花》——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又是兩幅畫,壹是農家房前屋後的小路上開滿多種鮮花,花團錦簇,惹得彩蝶飛舞,嬌鶯呤唱,引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另壹幅是秋冬時節紅葉開得正艷,忍不住停車駐足觀賞這壹獨特的風景: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滿山雲綿,如爍彩霞,絢麗奪目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些綠色經典中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們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美好的自然環境,不去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也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之和諧相處、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其實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壹樣重要,它是人類文明的四個方面之壹,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感謝良好的生態系統,就象花兒和果實要感謝整棵樹,感謝整個大地壹樣.今天在北京壹只蝴蝶扇動壹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紐約引起壹場暴風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它意在說明地球生態壹體化,任何局部的變化,都會給其它地方產生重大影響.所以,當我們認識生態文明的時候,我們必須看到生態文明在的人類文明多形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讓我們感謝綠色,感謝綠色生態系統,感謝綠色生態文明.。
2. 古人重示生態環境的詩句1、《望天門山》 唐代: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譯文: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沒有回旋。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壹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2、《憶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江南的風景多麽美好,風景久已熟悉。
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3、《過故人莊》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裏觀賞菊花。 4、《山居秋暝》 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空曠的群山沐浴了壹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遊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5、《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黃四娘家周圍的小路旁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鮮花把枝條都壓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叢中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在花間不斷歡唱。
3. 急求:環保或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古文句子環保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當現代人大夢初醒而著手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飲血的穴居時代走出、跨進文明社會的那壹刻起,就重視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們從古人立法中就可見壹斑。
據《周記》記載,周代就設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職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別掌管滅害蟲、除雜草等事宜。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代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法令雖然有點嚴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對蓄意破壞生產資料和生存環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進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生無憾,王道之始也。”孟軻巧地把環境保護上升到稱王稱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動。多年後的現代人卻不惜竭澤而漁,大面積砍伐山林。《荀子.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王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之。”正是基於以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對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對自然環境和人口聚居的局部環境予以立法,禁止汙染。《韓非子.內儲說上》載:“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商鞅在秦國實行法治,也曾制定“棄灰於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這條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妳我都不會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了。
秦朝《田律》明確規定:“每年從春季二月起,不準進山伐林木;不準進山采樵;燒草木灰;不準誘捕幼獸、幼鳥;不準毒殺魚鱉。”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其中,不準進山燒草木灰,對防止森林火災,仍行之有效。
唐朝《唐律.雜律》載:“諸部內,有旱、澇、霜、雹、蟲、蝗為害之處,主司應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諸部內田疇荒蕪者,以十分論,壹分笞三十,壹分加壹等,罪止徒壹年。戶主犯者,亦計所在荒、蕪,五分論,壹分笞三十,壹分加壹等。”“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諸失火,及非時燒田野者笞五十……”“其穿垣出穢者杖六十”“諸棄毀官私器物及毀伐樹木、莊稼者,準盜論。”
在後來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對環境作了明確的立法。所有這些,對走向依法治國的當代人來說,仍不失借鑒意義。
4. 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古文和觀後感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劉禹錫《陋室銘》 ②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
日星隱耀(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希望能幫到妳,如有疑問,請追問,謝謝采納,(*^__^*) 嘻嘻。
5. 以 生態文明,綠色生活 為主題的作文從太空遙望地球,它被蔚藍色的水包圍著,煥發出美麗的光芒。蔚藍象征著生命,也象征著希望。
然而,這顆充滿著生命和希望的星球,如今在人類面前變得不可捉摸。隨著全球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空中,全球氣溫升高,自然災害頻發。從太湖藍藻到雲貴大旱,從美洲的四月飛雪到亞洲的沙塵暴,地球仿佛患了瘧疾似的在不停地顫抖……
這壹切的壹切,讓人類不得不深刻反思:我們還能無休止地掠奪地球資源嗎?我們的子孫後代將生活在壹個怎樣的環境中?我們如何才能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會議,人類壹直在努力地尋找答案……
是的,我們已經有答案了,那就是——節能減排,低碳生活。
但是,我們已經做到了嗎?不,還遠遠沒有!
妳看——日光燈徹夜不熄,水龍頭滴水不停,壹次性用品隨處可見……妳看——夏天開著空調卻裹著被子,冬天開著空調卻穿著單衣;妳看——區區幾百米路程,竟然懶得步行,非要叫爸媽開著轎車、摩托車前往……有人說:浪費是最大的犯罪。而我要說:這種浪費,不僅是犯罪,也是將人類異化成殘殺地球母親的魔鬼!
我們只有壹個地球。
地球母親養育了我們,我們又怎能忍心去殘害母親!?
親愛的同學們,請永遠記住:節能就是最大的減碳,低碳生活需要妳和我!
低碳生活其實很簡單。離開教室時,請關掉電燈吧;電腦用好後,請拔掉插頭吧;洗手完畢後,請關緊水籠頭吧;寫字列算式時,請正反兩面使用紙張吧……這壹切的壹切,不都是我們隨手可做、能做的事嗎?那為什麽還不去做呢?!
地球母親危在旦夕,讓我們從身邊的點滴做起,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倡導節能減排,改變生活方式,做壹個低碳生活的好孩子!!
6. 急求:環保或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古文句子比如成語,詩句,古文中環保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當現代人大夢初醒而著手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飲血的穴居時代走出、跨進文明社會的那壹刻起,就重視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們從古人立法中就可見壹斑。
據《周記》記載,周代就設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職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別掌管滅害蟲、除雜草等事宜。 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代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無赦。”法令雖然有點嚴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對蓄意破壞生產資料和生存環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進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生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軻巧地把環境保護上升到稱王稱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動。多年後的現代人卻不惜竭澤而漁,大面積砍伐山林。
《荀子。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
王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之。”正是基於以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對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對自然環境和人口聚居的局部環境予以立法,禁止汙染。
《韓非子。內儲說上》載:“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
”商鞅在秦國實行法治,也曾制定“棄灰於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這條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妳我都不會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了。 秦朝《田律》明確規定:“每年從春季二月起,不準進山伐林木;不準進山采樵;燒草木灰;不準誘捕幼獸、幼鳥;不準毒殺魚鱉。
”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其中,不準進山燒草木灰,對防止森林火災,仍行之有效。
唐朝《唐律。雜律》載:“諸部內,有旱、澇、霜、雹、蟲、蝗為害之處,主司應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
“諸部內田疇荒蕪者,以十分論,壹分笞三十,壹分加壹等,罪止徒壹年。 戶主犯者,亦計所在荒、蕪,五分論,壹分笞三十,壹分加壹等。”
“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諸失火,及非時燒田野者笞五十……”“其穿垣出穢者杖六十”“諸棄毀官私器物及毀伐樹木、莊稼者,準盜論。
” 在後來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對環境作了明確的立法。所有這些,對走向依法治國的當代人來說,仍不失借鑒意義。
7. 十八大提出有關生態文明的內容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胡 *** 同誌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壹、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擴展資料 生態文明建設 1、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壹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 2、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處***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