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是怎樣解讀詞的四聲?

古人是怎樣解讀詞的四聲?

漢語四聲的定名可能是永明年間的沈約、周颙等人進行的,但不能說他們制定了四聲,最多他們只是主動地意識到四聲的存在。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南朝時期已經形成。但是,在此之前,漢語的聲調究竟是怎樣壹個狀況的呢?特別是《詩經》時代是否也壹樣有四聲?四聲如何起源的?這些問題爭議很大。王力在《漢語語音史》中總結清代音韻學家的壹些成果,提出了他的假說。他認為,上古有四個聲調,分為舒促兩類。舒聲中分平聲(高長調)和上聲(低短調),促聲中分長入(高長調)和短入(低短調)。實際上他只是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中古的去聲是從長入演變來的。但是,這壹假說找不到直接的佐證,比如,某漢語方言借助音的長短來辨義,像英文的bit和beat。廣州話中“街”和“雞”似乎依靠音長音短來分別,但並不太明顯。因此,王力的說法基本上沒有走出清代古音學的窠臼,也沒有回答出四聲起源的問題。 余敏在《古四聲平議》壹文中通過對壹些古籍中聲調字數的統計,大致認為至少從周代開始漢語四聲的分野已具雛形。同時也說:“世之言漢藏比較者多以藏語聲調後興,懸揣漢語亦爾”。這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目前,漢語和藏語的親屬關系基本上得到語言學界的公認。由於藏語是拼音文字,而且古藏語的歷史典籍保存得相當好,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古藏語語音的研究入手容易壹些。和現代藏語(拉薩話為標準)相比,古藏語有兩個重要的語音特征,壹是存在復輔音,二是沒有聲調。這些特征在現代藏語的安多方言中仍然保存著。壹般認為,現代藏語的聲調是在復輔音向單輔音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既然漢語和藏語是親屬語言,這樣的語言規律是否也存在於漢語的發展過程中呢。上古漢語中的復輔音問題,壹直是語言學潔爭論的壹個焦點。以王力代表的壹部分語言學家持反對態度。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不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上古漢語的語音研究幾乎就走進了死胡同。 漢語四聲是不是遵循這和藏語壹樣的規律,可能目前尚難定論,這是語言學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