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武術的運用

中國武術的運用

我也有同感。我練習長拳和太極拳。現在大部分人學太極拳只是作為套路,整天跟著音樂練。這樣健身可以,但是練武術就不行了。

老師教我太極拳的時候,先讓我們練了壹年的長拳(少年長拳第三路),講解了每套的實際用法。然後教我們太極拳。太極拳的系統訓練很麻煩:站樁(去掉身上的蠻力)、八招抓、固定步牽手、走步牽手等等。這只是技巧訓練。太極拳還有體能訓練(這是現在很多習武者忽略的地方!):長拳訓練(有助於了解搏擊和拳擊的原理,鍛煉身體素質,提高身體的完整性)、力量訓練、耐力訓練、搏擊訓練、摔跤訓練、柔韌性訓練等。(類似中國特種部隊格鬥訓練項目)。光是這麽多訓練項目就讓人暈頭轉向,其中的苦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不光是身體要吃苦,大腦也要不斷琢磨,才能最終掌握壹門功夫的實戰方法。

現在都講究速度。日韓武術、西洋拳、泰拳相對容易理解,掌握速度快,訓練效果立竿見影,大大節省了訓練壹個高手的時間,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中國武術因為訓練麻煩,入門難,理解難,條條框框僵化,社會風氣浮躁等等原因,自然被冷落。而且中國武術的健身化、舞蹈化傾向,也與熱兵器取代冷兵器和中國社會的復雜性有關。很多人覺得,“既然用槍殺人更容易,為什麽還要練武?”而且很多人都有“街上每個人都是伸手見閻王的老爺,兇殺案壹定比現在多。”至於武術比賽的炫耀性,主要是商業性的,大家都想先賺錢,就把原來的武功束之高閣(很多套路並不花架子,但大部分教授都不知道怎麽用),增加動作難度(美國的極限武術也是以套路表演為主)。

說實話,妳說的現代中國武術和以前不壹樣,是體委打造的國標武術,以表演為主,實戰元素太少。現在仍有壹些老的民間拳手,至少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實戰拳法風格和訓練方法,也有人願意通過努力學習拳法,但畢竟數量少。而且中國功夫很多招式太過惡毒陰險(雖然很多招式不致命,但是會造成很大的痛苦。比如太極拳中很多招式都是專門用來打斷對手關節的,其中更有瞬間折疊對手前臂、手腕、手指的動作),這也是很多高手對中國功夫“寧輸不濫傳”的原因。

中國武術的表現尚可,但我覺得它的攻防功能還應該發揮出來。關鍵是國家的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中央十條》的探索發現,中國武術提到:“武術的本質是進攻。”而不是之前那種“武術是用來強身健體的,不是用來拼實力的”的論調。這說明整個社會還是希望發現中國武術的作用的。此外,與個人武術有關的古籍,如吳備之和紀肖鑫,也可以在互聯網上下載。所以我相信中國武術的搏擊功能不會被埋沒。雖然現在中國武術的搏擊功能被忽視了,但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壹步完善和繁榮,中國會有越來越多像妳我壹樣的傳統武術愛好者。

樓上說中國武術只註重招式是有失偏頗的,而中國武術通常以體能訓練為主,招式只是告訴妳壹個攻防的概念。練習的時候只有壹招,但是在真正的格鬥中,平日裏妳可以根據壹招變無數招。散打、擒敵拳、軍體拳等。都是中國武術中可以理解的招式和最基本的搏擊理念的集合,其實用性和快捷性當然值得肯定,但不能因此斷定中國其他武術流派都是花圈秀腿。雖然每個人都有兩只胳膊兩條腿,但是胳膊腿不壹樣,身體條件不壹樣,所以才會有那麽多門派來適應不同的人。而且,別說中國,在美國格鬥界,也是公認的“有了基礎之後,壹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流派”。

而且儒家“反科學”的假象是長期封建統治者為了統治而篡改的,削弱民智,這也不是孔子的本意。儒家反對自私的“小聰明”和“小伎倆”,而不是科學。

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武術家,但業余時間基本都給中國武術上過課,其中的樂趣,尤其是不斷發現和理解搏擊原理的樂趣是無窮無盡的,至少我是這麽感覺的。說了這麽多,我也感受到了。希望樓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