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說下內容問題:
二、家譜內容
家譜是我國歷史文化中值得整理、開發、研究的壹份珍貴遺產。
明清以來家譜,內容豐富,盡管編纂形式有不同,收載內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譜,大致包含以下內容:
(1)譜名:為明血統,防亂宗,譜名壹般包含裏籍,如《韶山毛氏族譜》、《鎮海橫河堰包氏宗譜》(包玉剛),有的還加編修時間、次數,如《同治九年進賢劉氏重修族譜》、《中湘陳氏六修族譜》等。
(2)譜序:內容涉及修譜緣由、姓氏淵源、家族遷徙、修譜理論等,續修譜壹般保存以前的譜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寫,也有名人撰寫,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闡明修譜的原則和體例,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如民國時有些譜凡例規定女子也入譜。
(4)遺像:刊載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遺像及贊語,諸如“秉姓忠直”,“忠懸日月”等。
(5)恩榮錄:登載皇帝對家族中官員、親屬、烈女等的勅書、賜匾、賜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來源、本姓歷史、始祖、始遷祖、家族遷徙經過,各支派遠近關系等。
(7)族規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約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內容具體,包括忠君、孝親、祭祖、禁賭、財產繼承、約束婦女等。
(8)祠堂:記載祠堂建築圖案,修建經過、規模、地理位置,祠堂內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傳:記載始祖至撰修該譜時本家族各世代成員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譜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往往占到壹部家譜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尋根的主要依據。
(10)傳記:又稱行狀、行述等,記載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的主要事跡。
(11)族產:家族集體財產,如墳地、祀田、義莊、學田、山林、房屋等數量、位置以及管理辦法。
(12)契約:登載與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宗族內部關於承嗣、分家等契約,賣買田地、房屋、鄰裏糾紛等文據。
(13)墳墓:包括墓圖、墳向(如乾山坤向),祖墳、各支派墳的地理位置,便於後人祭祖掃墓,“不忘祖先”。
(14)藝文:收錄族人著述、詩詞、奏疏等。
(15)字輩、排行、行第:記載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語。
(16)領譜字號:家譜嚴禁公開,內部發行,印數按家族房數決定,多余壹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領家譜則按譜號領取,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並有記錄,到時檢查。
從上述內容看出,家譜具有以下特點:記載範圍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跡,本族人撰寫;記載內容的廣泛性,實是本家族的壹部百科全書;記載體例的多樣性,史、圖、表、誌、傳,兼容並蓄。
三、家譜的價值與弊端
通過家譜尋根問祖,可以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歷史上,家譜的編撰方式分為兩個時期,功能作用不壹: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譜主要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務;宋以後主要是私修,修譜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維護族權,為宗族睦族服務。當今時代,家譜作為歷史文獻,有多方面的價值。我們以前受“左”的思潮影響,往往將家譜看作“四舊”,視為糟粕,有的燒毀。即使保存在圖書館的家譜,也是堆放在角落裏,聽其塵封蟲蛀,顯然是不妥的。
開發家譜資源有以下幾方面價值:
首先是文物價值。存世的中國家譜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屬於珍本,現存最早的《仙源類譜》,系宋代內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鈔本,都具有文物的價值。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計,列為該書善本的家譜就有635種,實際上遠遠超過此數字,這些家譜均屬國家級的文物。
其次是資料價值。著名史學家梁啟超指出:“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數量可觀的家譜,不僅對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興替等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資料價值,即對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都能提供許多重要資料。如對稱雄壹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價值的資料即源於皖南徽商家譜。
再次,家譜具有教化功能。家譜中壹般都載有“家訓”、“族規”、“家法”之類內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崇儉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範,以及家譜中記載的很多誌士仁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獻精神等,對促進現代文明建設也有積極作用。傳統倫理與現代文明是辯證的統壹,現代文明建設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傳統文化也只有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才會有生命力。家譜中反映出來的優秀傳統倫理,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奮鬥的結晶,它曾經對凝聚中華民族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對促進當代文明建設也必將起重要的激勵作用。
最後是尋根價值。家族淵源和世系圖表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這是當代人尋根問祖的重要資料,而且只有家譜才能提供這些資料。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自1996年底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海內外的數萬名讀者,其中不少都是為尋根問祖來查詢家譜的。當他們從家譜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時,其興奮之情真是難以形容。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家譜尋根問祖,對於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促進祖國統壹大業的完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為主要產生封建社會的文化載體家譜,以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其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幾乎所有的舊家譜的譜序、凡例、族規家法等內容,都露骨宣揚封建忠孝節義、三從四德、重男輕女、族長專制等封建倫理規範,乃至封建迷信等。
其次是攀附假托。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稱李世民為本族始祖,張氏則以張良、張飛為自己先祖,蕭氏則拉蕭何為自己祖宗等。俗話說:同姓五百年前是壹家,實際不壹定是壹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顯是朱熹,翻閱朱熹作譜序的家譜達幾十種,有的是真的,有的則是偽作,如朱熹壹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鄭、洪、吳等姓的家譜同時采用,其中只姓氏壹字之別,其余文字均雷同,顯系偽造。明清時,有“譜匠”、“譜師”職業,專為有些家族制作偽劣產品。
再次是書善隱惡。有的家譜凡例明文規定:“史則善惡俱載,譜則書善不載惡,為親者諱也。”家譜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則辟有小傳,乃至編寫傳記、行狀,刊載墓誌銘等。另壹方面,對家族中所謂“叛逆”、“犯刑”、“敗倫”、“背義”、“雜賤”者,則采用“除名”、“出族”、“出譜”等措施,不予書寫,名不見譜。
當然,舊家譜在觀點、內容、體例等方面,還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們對舊家譜必須批判繼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