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淺談清詞——李鶚的雅傳

淺談清詞——李鶚的雅傳

我們知道,詞學興盛於宋代,興盛於清代。最終有了阿清王朝,大家紛紛出山,雖然如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清朝只有納蘭性德。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清詞中有陳維崧,豪放如蘇信,無所不能。朱彜尊,江湖攜酒,語重心長;有淡然空靈,清純飄逸的李偉;也有向鴻坤悲涼機智的為生活擔憂;還有被稱為音樂家老杜的江春霖,等等。怎麽會是“北宋以來就壹個人”?

本文將介紹清代浙西詞派的中堅人物李維。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被陳廷焯在《白玉齋花刺》中稱為“字字不清俊”的詩《百字令》。

七裏潭:又名七裏龍,在今浙江桐廬縣炎陵山西境內,兩山夾水,水流湍急。

通江:富春江流經桐廬縣的那段叫通江。

高頓(讀書,卓卓):壹個專家的足跡。

萬來: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萊伊的聲音從洞裏傳來。

鶴夢:指對超凡脫俗的向往。唐·司空《與李生論詩》:“地涼鶴夢清,林箐為僧。”

按(讀,取ná)音:指撥片音。

西燕漁父:亦指嚴光和嚴子陵,生於高適。漢光武帝劉秀是同窗,輔佐光武帝中興。之後隱居富春江邊,自耕自釣。劉秀多次邀請他做官,但都婉拒了。

汐社:南宋謝翺去世後,著名會員所在地稱為“汐社”,取晚潮時期信仰之意。文天祥死後,謝翺到通江西臺遙祭朱鳥歌。

這首詩是李鶚夜遊通江為紀念高適而作,也是李鶚的代表作之壹。關於詞義,我想把課文和小紙條聯系起來。單從理解的角度來說,應該沒有什麽特別尖銳的地方。

最後壹個片子開頭就明確了這是壹次秋夜遊,目的地是同江。此行的目的是“寫當年的遠大理想”,為了緬懷和致敬貴族們的足跡。然後,李鄂說此地“風露不在人間”,眼睛看到的,看到的,都不是人間常人能看到的風景。恰在此時,作者“船頭吹竹”。再來看“壹山生晨,壹星入水,鶴夢續。”這個人是多麽超凡脫俗,與這個場景是多麽和諧。世界上所有的聲音都是從兩邊的山上傳來的。坐在笛子上的人正看著水面上星星和月亮的倒影。遠處的紙漿聲越來越遠,我聽不清楚了。河西側的巖石引起了作者的註意。我猜這是嚴子陵曾經釣魚和過夜的地方。整個上闕營造的境界真的很帥,說不像在人間也不為過。

下壹部片子,在換頭之前,還想起了另壹個高士謝傲。但可惜的是現在,在這個桐廬河畔的秋夜,嚴子陵和謝翺都不見了,只剩下作者壹個人徘徊在這富春江上,那是壹種來自千年知己的孤獨。

接下來還是寫布景,不過和上壹部的微距場景相比,這裏的布景多為特定鏡頭,壹些冰冷的螢火蟲飛過前面入口處的幾間小屋。周圍的樹林幹凈得仿佛收了煙,高高的山仿佛限制了月亮找不到這裏,但還是有月光流下來。船帆在水中的倒影在水中搖曳著月亮下山峰的倒影,更加空靈。通過這樣的遠、近、高、低的視角轉換,將這個場合的清、冷、帥、雅展現的淋漓盡致。

至於結尾,“風在吹,白雲仍臥深谷。”那些隨風飄蕩的白雲還在山谷裏休息。這句話可以說是真寫,但我個人更喜歡白寫,這是李鄂想象出來的。以不甘或“隨風飄蕩”的深谷白雲比喻隱居通江的貴士。這樣,這個詞除了原有的飄逸俊朗之外,又增添了壹種“意猶未盡”的美。

現在,什麽是“優雅”?清而不燥,雅而不俗,冷而不瘦,字界空而冷,卻美而可口,這就是雅。李鄂的詞就有這樣的特點。

李鄂,錢塘人,字強,人稱謝凡,南湖華陰。生於康熙三十壹年(1692六月16)五月初二,卒於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17)九月十壹日。

李娥家裏很窮,年輕的父親去世後,哥哥讓他出家為僧。因為李娥的強烈反抗,最後沒有成功,但這件事激發了李娥的學習欲望。他本來就聰明,加上努力,還行。記載他“學了幾年,即學了詩,有好句。”他說自己“什麽都在讀,所有的收入都用來做詩了。”所以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詩名了。

20歲時,李鄂就讀於杭州基恩,進壹步擴大了知識面。在此期間,李娥與杭基恩之子杭世俊誌趣相投,成為終生摯友。當然,留學之後,李鄂的詩歌創作也沒有閑著。二十歲就寫了壹百首遊仙詩,沒錯。

遊仙詩的題材壹直是我國傳統詩歌中壹個很有特色的題材,主要以漫遊仙境為主,當然也有在壹些名山大川中遇仙的。歷代都有人寫遊仙詩,如魏晉的郭璞,唐代的曹瑤。我國著名詩人李太白也寫過許多遊仙詩,如“我是楚國的瘋子,唱了壹首狂歌辯孔子”(《呂山歌·禦史呂徐洲》)。

他們中的壹些人跑了,直奔主題。李鄂20歲就寫出了《遊仙詩百首》,但可能是遊仙的自由讓他心有余悸。沒過多久,他就寫出了《遊仙詩壹百首》。嗯,這次夠了。看來是夠了,所以李炎也要暫時停下遊仙的腳步。但是我們錯了。幾年後,二十四歲時,李鄂珍藏已久的《遊仙情懷》再次發行,他又寫了《遊仙再來》。就這樣,在25歲之前,李娥和同學們已經遊仙300次了。現在想來,後來有人稱李娥為“謝帆老仙”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然而,李鄂的仕途並不那麽順利。康熙五十九年(1720)和乾隆元年(1736),李鄂有兩次進京的機會。第壹次是升官後進京參加考試,第二次是浙江巡撫程元璋推薦。但由於種種原因,李鄂進入了北京。但是,做官似乎對李偉的影響並不大。他說:“我沒有官感,但現在我有壹種安靜和大大咧咧的天性,我願意完成我的工作。”

雖然他不是壹個官員,但李鄂在當時很有名,當時的許多接君人也願意和他交朋友。揚州鹽商嚴、陸也在其中,家中藏書豐富。據說,後來四庫全書館成立時,爾瑪依娜在全國首次使用了700多種私人捐贈的書籍。有了這樣的優勢和魅力,好書之人李娥成了爾瑪依娜家的常客。在此期間,李鶚與羽泉、杭世俊等人壹起探討歷史,壹起遊歷,壹起歌唱。

李鶚晚年和中國古代很多詩人壹樣,貧病交加。而且,他深愛的妻子朱姬也先於他去世。他為亡妻朱姬寫了十二首悼亡詩,可謂字字血淚。這壹時期也是李鶚創作的高峰期。《宋詩年譜》和《遼史集》在當時也很流行。拋開他的詩歌成就不談,單是這兩本書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李鶚在詞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浙西中期詞壇的代表人物和領袖人物。與查合編的《妙好詞鈔》是當時繼朱彜尊《詞綜》之後的壹部詞學巨著,也被收入《四庫全書》。李鶚作為詩人,主張向姜夔、張炎學習,生活在南宋,將“清”、“雅”融入其詞中,認為詞應清麗淡雅,婉約淡泊。毫無疑問,沒有李鶚,清詞依然會繁榮,但這種中興可能會失去壹種“雅”和壹種仙氣。

李鶚的成就雖然主要在詞上,但他的詩足以使他在當時名揚天下。他的好朋友杭世俊曾說:“在學者中,我石友三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泰鴻之詩,誌偉之古文,邵毅之刺點考證,求今人,無與倫比。”李鄂留下了《謝凡山居集》,也被評價為“十詩九景”。張在《兩哭》詩中寫道:“當代風騷手壹生有壹顆山河之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瑟娥在詩歌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