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袁牧是哪個朝代的

袁牧是哪個朝代的

 袁牧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人呢?以下是是我整理的袁牧是哪個朝代的,歡迎閱讀了解。

  袁牧是哪個朝代的

 清朝。

  袁枚簡介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先生。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清代詩人、詩論家。浙江錢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進士,才華出眾,詩文冠江南。他與紀曉嵐(清乾隆四庫全書的總編纂)有“南袁北紀”之稱。

 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壹,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是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壹生以率情以行、風格特異而聞名。曾自謂“孔鄭門前不掉頭,程朱席上懶勾留”。他好詠,好色,好錢,好遊,好友,好花鳥泉石,不願“為大官作奴”。在江寧(今南京)任上建得隨園後,思想“使吾官於此,即壹月至焉;使吾居於此,則日日至焉”,因而辭去官職,“竟以壹官易此園”。

 自此,他就在這裏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子不語》24卷及《續子不語》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余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歷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樣才能將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宗宋。他譏諷神韻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和散文並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壹樣不可偏廢,二者同源而異流,它們的關系是雙峰並峙,兩水分流。詩歌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寫景詩飄逸玲瓏。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沖擊作用。另外,他強調駢文作為美文學的存在價值,有壹定的積極意義。但他的詩多敘寫身邊瑣事,多風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會內容,有些詩趨向艷俗,不免淺薄甚至浮滑。

  袁牧的隨園

 清代著名文人、大才子袁枚,乃詩壇“性靈派”領袖。其字子才,號簡齋,晚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考為進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開始步入仕途。三年後離開京城,赴沭陽(今屬江蘇)、江寧(今江蘇南京)等地擔任知縣。袁枚為人正直善良、為官勤於治政,所獲聲譽較佳,但封建官場約束羈絆多、惡習根深蒂固,故對於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官員來說,內心世界的'矛盾、煩惱和苦楚,在官場上究竟又能向誰傾訴?

 乾隆十三年(1748年)冬天,無意仕途的他辭官歸裏,終於離開了充滿是非和傾軋的當時官場。之前因其曾在古都金陵做過官,十分喜愛當地山川秀色和人文氛圍,故在相中了該城內小倉山(今五臺山)麓江寧織造隋赫德的園墅“隋園”後,遂以“三百金”購為己有(袁枚《隨園記》)。相傳該園故址早先為明末文人吳應箕寓居金陵時的私家園墅“吳氏園”,文學名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父親曹頫後來購得並予改建。後來又因曹家獲罪,該園被雍正朝廷沒收,劃撥給繼任江寧織造隋赫德所用。

 袁枚接手隨園之際,“園傾且頹弛,其室為酒肆,輿臺嚾呶,禽鳥厭之,不肯嫗伏,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袁枚《隨園記》),呈現出壹片荒敗景象。他對此進行了精心規劃整修,還將之更名為“隨園”(寓意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經過袁枚精心打理,該園環境變得更加清秀幽寂,風光十分誘人。這些在袁枚的《隨園記》等相關文獻中多有記述。後來他又在《隋園詩話》中寫道:“雪芹撰《紅樓夢》壹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

 袁枚辭官退隱、蔔居隨園將近50載,修身養性,怡然自樂,該園遂成了他心中的詩意棲息地。“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袁枚自題個人書齋對聯)。從昔日文人相關詩文典籍中還可知,隨園內曾有金石藏、環香處、小眠齋、峻山紅雪、香雪海、群玉山頭、綠曉閣、柳谷、牡丹巖、菡萏池、雙湖、渡雀橋、澄碧泉等20余處迷人景致。袁枚小倉山房所掛楹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袁枚《隨園圖記》,亦名《隨園圖說》),似若神來妙舉。當時壹些文人騷客也常來此,與袁枚壹起文宴雅集,放飛心緒。現存不少昔人吟詠隨園的詩文等皆朗朗入耳,膾炙人口。該園重新葺治後,還壹度成為古都勝境。昔日每逢春秋佳日,慕名踏訪者絡繹不絕。故民國陳詒紱《金陵園墅誌》追述:“因園中四時皆花,益以蟲鳥之音,雨雪之景,因之遊人不斷,盛時年遊人量達十余萬人……”(民國陳詒紱《金陵園墅誌》卷上)

 晚年袁枚寓居隨園期間,有時亦外出觀山遊水,不少所見所聞所感都留存在他的著述中。多才多藝的袁枚畢生撰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新齊諧》《隨園食單》等著述,在文藝、評論、美學、飲食等方面均產生了較大影響。他與趙翼、蔣士銓並譽為乾隆年間“江右三大家”,屢為後世所贊。寓居隨園期間的閑情逸致生活,對袁枚來說確實很有意義。假若他繼續留在官場謀事的話,或許中國文化史上又將缺少壹位傑出的文才。

 嘉慶二年十壹月十七日,82歲的袁枚在金陵仙逝後(姚鼐《惜抱軒詩文集》卷十三《袁隨園君墓誌銘並序》),就隨緣安息於該園之畔。斯人已逝,隨園尚在,後來隨著滄桑變遷日漸圮敗。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時期,占地220余畝的隨園被平墾為田,這壹金陵私家名園最終不存於世。筆者在昔日文獻中嘗見過多幀反映隨園的歷史圖畫,除了與袁枚同時代的畫家汪榮繪有《隨園圖》畫卷(現藏於上海同濟大學,參見陳從周著、張竟無編《陳從周說園林》)外,袁枚族孫袁起後來亦據歷史和記憶整理,繪出《隨園圖》畫卷,使得這壹名園的秀麗景致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我們靜心品讀袁起的《隨園圖》畫卷,但見昔日園內的亭軒閣廊,依山勢而建,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林木花草,清秀蔥郁,借景生境,別具妙意。悠然登訪南樓,啟窗縱情四眺,感慨八面來風:鐘山、雞鳴山、清涼山、四望山、盧龍山、莫愁湖、玄武湖、冶城、長幹塔、雨花臺……金陵山水諸勝盡收眼底,令人沈醉於山色樂趣之中,盡享林泉幽勝清福。該園的另壹特點是不起墻垣,深融於山野間,附園還有水田、菜畦百畝,四季景色變幻,相映成趣,頗具田園風韻。《隨園圖》左側除有袁起的跋語外,右首還題有“隨園圖。同治乙醜(即同治四年,1865年)仲春日,袁起畫”的款識。袁起還在《隨園圖記》中將該園春日勝境娓娓道來:“入大院,四桐隅立。面東屋三楹,筦龠全園……”

 最後值得壹提的是《隨園圖》作者袁起(生卒年不詳),號竹珪(壹作“畦”),自幼承繼家法,隨父袁烺習畫,尤擅山水小景。他在該畫創作中采用俯瞰視角及近乎“白描”(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之壹,意指只用墨色線條精心勾描所繪形象而不施加色彩的畫法)的手法,嚴謹構圖,精工細寫,用繪畫敘事方式傾情描繪昔日隨園的形勝美景。“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袁枚自題的隨園對聯),如今人們欣賞該畫卷時,仿佛依然能夠感悟到故園的鳥語花香,以及文人騷客的酬唱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