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的意思是靈活、變化、超脫,“金”的意思是筋骨和筋膜,“經”的意思是指導和守則。易筋經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照原功法的要求,必須練壹年左右的內功:達到內功後,可以練易筋經,再練水皮經。與此同時,大約需要三年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由於整個訓練過程漫長,按原法練習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只取指導內容,與原法不同,衍生出許多風格。清代潘蔚主編的廣為流傳的《易經十二法》。
明天起四年的《易筋經》偽李靖序中,已經說明了《易筋經》書名的命名和含義。北宋景德鎮時期(1004-1007),《景德鎮錄·達摩傳》講述了禪宗的宗譜,其中有達摩與弟子之間的回復。達摩給弟子的回信被評價為“得我皮”、“得我肉”、“得我骨”,而且只針對惠科。所謂的皮、肉、骨、髓,都是“比喻”,不是真實的,而是對他的禪的理解程度的比喻。這個偽李景秀來源於達摩的說法,即二祖惠科“得我之髓”,並強調不是“散漫”。至於“易筋”,這個順序強調了“筋”在“承上啟下,活血行氣”中的重要性。《易筋經》總論中解釋“易”是“變”的意思,“金”是指人體的經絡。認為人的身體有內有外,“洗髓”可以“清內”,“換筋”就是“強外”。經過“洗髓”“換筋”,可以彰顯佛道,享壽。
其實“易經”這個名稱來源於道教文獻,並不是佛教創造的詞匯。例如,有學者指出,道家著作《雲起七兆》中已經有“易髓”和“易筋”的說法。宋代張俊芳的《延陵君修真略》,淵源可追溯到魏晉更早出現的道教小說《漢武帝傳》。《漢武帝傳》曾記載“壹年變氣,二年變血,三年變精,四年變脈,五年變髓,六年變骨,七年變筋,八年變發,九年變形”,表達了道家修氣求仙的壹種理想。所以《易筋經》本來就屬於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有“陰陽配合”的方法,少女少婦按摩,甚至有類似道家房藝的內容,以及《易筋經》剛出現時是道長宗衡在天臺紫凝出版的,所以可以斷定《易筋經》其實是道家功法,與佛法無關。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兩個主要內容: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內勇外強”這句話。練成此功後,他的《內勁與膽識》中提到“神力由骨而生,久經苦練,其臂、腕、指、掌非比尋常,堅硬如石,指可入牛腹,掌可破牛頭”,這些不過是最後的小用之功;經過“外力神力”的修煉,“手扶城門,勁舉鼎”也就不奇怪了。道光年間的武俠小說裏提到易筋經,都是經過練習才渲染出這種神奇的功能。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煉方法,各有12的潛力。易筋經內功采用站姿,以壹定的姿勢和呼吸誘導,逐漸強化筋脈臟腑的功能。大部分都是用靜力。呼吸宜舒適自然,不要呼氣。
易筋經有12種姿勢和練習方法,傳世,分別是韋馱仙杵(有3種姿勢)、摘星換鬥、三套落地、閃爪、後拉九牛尾、九鬼拔刀、龍爪探、臥虎撲食、弓身彎尾。
易筋經的外功講究的是外功。《易筋經外功圖說》指出:“凡練外功者,必在清靜處面向東方而立,靜心專註。不用用力連全身,只要讓它貫穿雙手就行。如果用力,雙手都穿不進去。每行壹個打字,默念49個字,然後不間斷地跟著下壹個打字。做第壹種,自覺認識心靈規律,做第二種。快半個月的人,晚壹月的人,對各種事情都很熟悉,力量可以穿透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易脈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