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獻壹般稱我國的南海為漲海。
在西漢時期,中國人開始在南海航行,並發現壹群珊瑚島礁,並設置了珠崖、儋耳二郡。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至“千裏長沙”,即西沙群島。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文物資料,南海海域第壹次出現在漢代中國地形圖上。
擴展資料:
地理史學家鞠繼武認為,我國最早記載南海及南海諸島的古籍,是公元1-2世紀東漢時由楊孚撰寫的《異物誌》,此書早已失傳,但有不少類書引錄其文。
據1964年上海古籍書店出版的明朝正德殘本影印本《異物誌》述,“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礁石。”“漲海”是古代中國人對南海的泛稱,“崎頭”是古代中國人對島礁、灘、沙洲的泛稱,這是當時或以前中國人對南海及南海諸島原始性的地理認識。
三國時,吳國派朱應和康泰遠航南海,訪問扶南國(柬埔寨古代國家),康泰在其所著《扶南傳》中提到“漲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珊瑚洲”即露出水面不太久的珊瑚沙堆積成的沙洲,“盤石”即礁盤,這明確了南海諸島的結構。
百度百科-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