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2萬余冊的《永樂大典》,為何僅存800卷?

2萬余冊的《永樂大典》,為何僅存800卷?

在中國歷史上,有壹個不成文的規矩——“盛世修書”。衡量壹個帝王乃至朝代是否偉大,無外乎文治武功。而盛世修書,則是文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1402年,明成祖朱棣經過三年的靖難之役,成功的將南京城攻破,建文帝不知所蹤,自己得以登上夢寐以求的皇位。作為壹個野心勃勃的皇帝,天下大定之後,他就想要做壹項前所未有的工程——修壹本囊括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大百科全書,這就是《永樂大典》的歷史背景。

朱棣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有壹個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壹書,毋厭浩繁!”也就是說,只要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書籍,不管是哪壹個類目的,都要收錄到大典之中,千萬不要因為工程浩繁,就有所懈怠。他命令明朝著名才子解縉為總裁,開始編纂大典。當第壹次成書之後,呈上禦覽時,朱棣過目後感到很不滿意,認為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於是再次下令讓姚廣孝掛帥,全朝上下動用了2169人,壹直修到永樂6年,才修成了這本曠世奇書。

在學術價值上,大多數人都認為,《永樂大典》比清朝《四庫全書》更有價值。這是因為《永樂大典》在修書過程中,對所收錄的書籍沒有做任何改動,很好的保持原書內容,這是壹個王朝自信的表現。而《四庫全書》卻在修書過程中,為了強調清王朝的正統性,對古籍進行了大量的改動。

遺憾的是,這樣壹本鴻篇巨著,現在卻存世僅僅不到800卷,而且存世的還只是副本而已。要知道,《永樂大典》成書之時,壹***繕寫22877卷,也就是說存世的800卷僅僅占到原書的百分之四。那96%的《永樂大典》究竟到哪裏去了呢?

大典修成之時,永樂帝並沒有對大典謄寫副本。明世宗嘉靖帝繼位之後,自幼成長在藩王府中的他有著良好的文學修養,所以對《永樂大典》非常喜愛。據史料記載,嘉靖帝常常隨身攜帶著幾冊《永樂大典》,以供隨時翻看。嘉靖41年,他下令將永樂大典輯錄副本,藏於皇史?k中。而嘉靖之後的史料中,正本的身影就不再出現。換句話說,隨著嘉靖帝的去世,大典正本的去處就已經成為了壹個謎團。這也是為何很多人相信正本是隨著嘉靖帝葬於永陵的主要原因。

不過這只是壹種說法,也有人認為在明末清初的戰爭中,《永樂大典》正本遭到了毀滅,還有人認為大典正本在清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中被燒毀。

而大典的副本,在明朝時期就多有遺失。這主要原因是大典所搜羅書籍種類繁多,有很多是絕版珍本,歷代都有從皇史?k中借書不還的現象。

到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之時,需要大量參考《永樂大典》。然而此時經過統計,大典已經缺失了兩千多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洗劫京城,大典遭受了重大的破壞,有壹些殘本被侵略者掠入他國。然而到光緒元年時,大典仍然有5千冊在清宮之中。之後,大典的又壹次浩劫來臨。

晚清時期,清朝統治者面對列強已焦頭爛額,不能對大典進行很好的保護,而看管《永樂大典》的人員在這壹期間大量的盜出書籍。晚清時帝黨的重要人物文廷式,壹人就盜出了百余冊大典,文家後人就曾在市場求售過大典。清末劉聲木曾經記載過偷盜《永樂大典》的場景:盜書的人早上去的時候,提壹個包袱,包袱裏面包壹個棉馬褂,有兩冊大典大小。到晚上出院的時候,將馬褂穿在身上,包袱裏再裝上兩本大典,就這樣把書盜出。

現如今,經過多方交涉和民間捐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61冊大典。而在世界範圍內,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都藏有大典。

至於這本被大英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還能否讓世人看到全貌,是否大典真的隨葬嘉靖帝永陵之中,還留待後人給出答案。

參考文獻:《明世宗實錄》卷512,嘉靖四十壹年八月乙醜《春明夢余錄》卷12《萇楚齋隨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