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前770年—前221年),有壹支越人活躍在浙江東部甌江流域,另壹支越人落活躍在嶺南、西江、潯江、桂林壹帶。為示區別,稱浙江那支越人為“東甌”,而稱在嶺南、西江、潯江、桂林壹帶的那支越人為“西甌”。具體講,西甌就是現在廣西的玉林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壹帶。其首府或在玉林,或在貴港。大家註意,西甌人比南越人要早,南越國建立時,西甌方國已不復存在,遂與南越國捆綁進入封建郡縣制 社會 。
先秦時期,由於地理遙遠,中原人與嶺南人少有往來,以至先秦古籍關於西甌的記錄廖廖無幾。戰國後期,在廣西地區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而廣東地區的政治實體較為松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興兵統壹嶺南。嶺南地形復雜,山嶺崎嶇,運輸困難,監軍祿不能將糧草及時運到嶺南,影響了戰事,遂派幾萬兵士鑿通了廣西興安縣東面向北流入湘江的海洋河和西南面流入漓江的“大溶江”,使兩條河相連,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從此,北方的糧草源源不斷地順利供應給進軍嶺南的秦兵,使秦朝士兵及時得到補給。第壹階段,攻打廣東地區,幾乎沒遇到什麽大的阻力。第二階段,攻打廣西,竟六年之久,並以“伏屍流血數十萬”的代價才能統壹廣西及越南地區。如果秦始皇不發動嶺南戰爭,那麽,西甌、駱越必然在戰爭中兼並,實現嶺南統壹格局。
秦甌戰爭之後,西甌徹底解體。那麽,西甌人去了哪裏呢?據載,面對秦軍的淩厲攻勢,西甌人不斷向南敗退,壹部分融入漢人,壹部分則漂泊海外。其後裔對秦人仇恨銘記於心,言必稱“秦”“秦呢”,或恐懼、或仇恨。後來,這種稱呼傳到次大陸和東印度,印度語讀“支那”,再由印度傳西方,寫英語即China。
還有壹部分“西甌人”逐漸演化成壯族的“南支”,壯族的“北支”則是與西甌並立的“駱越人”。明天,我們講百越的最後壹個分支“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