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守壹(道教修煉方術)詳細資料大全

守壹(道教修煉方術)詳細資料大全

守壹指在身心安靜的情況下,把意念集中到身體的某壹部位。其源於老子的“載營魄抱壹,能無離乎”之句,即說守壹於道。《莊子·在宥》曰:“我守其壹,以處其和。”就是說守心壹處,而處於身內陰陽二氣的和諧之中。道家認為千千萬萬也是由壹開始,千千萬萬最終也不敵於壹,事無全好,也無全壞,專壹而終,最後必然出乎意料。這種道理很簡單,但要學會很困難。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守壹 出處 :老莊 做法 :首先排除外界的幹擾 源於 :老子的“載營魄抱壹,能無離乎” 基本資料,四因, 基本資料 守壹是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壹。其主旨為守持人之精、氣、神,使之不內耗,不外 逸,長期充盈體內,與形體相抱而為壹。以為修習此術,可以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久視。 守壹術源於老莊。《道德經》第十章雲:“載營魄抱壹,能無離乎?”許多註家皆 釋“營魄”為“魂魄”,“營魄抱壹”即魂魄合壹,形神合壹。《莊子·刻意》雲: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壹。”《莊子·在宥》謂廣成子雲: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我守其壹,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余歲矣,吾形未嘗衰。” 道教因襲老莊思想創造守壹術。早期許多道教經書皆強調修習它的重要意義。《太 平經》雲:“欲解承負之責,莫如守壹。”①“人知守壹,名為無極之道。……聖人教 其守壹,言當守壹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 符也。”②《老子想爾註》雲:“身為精車,精落故當載營之。神成氣來,載營人身, 欲全此功無離壹。”③《西升經》雲:“天地物類,生皆從壹,子能明之,為知虛實,…… 丹書萬卷,不如守壹。”④《抱樸子內篇·地真》雲:“余聞之師雲:人能知壹, 萬事畢。知壹者,無壹之不知也。不知壹者,無壹之能知也。……故仙經曰:子欲長生, 守壹當明。思壹至饑,壹與之糧;思壹至渴,壹與之漿。”⑤《三元真壹經》雲:“子 能守壹,壹亦守子,子能見壹,壹亦見子。……不能恒守,故三壹去,則正氣離,夫失 正氣者故氣邪,氣邪則死日近也。”⑥《五符經》雲:“存壹至勤,壹能通神,少飲約 食,壹乃留息,臨危不疑,壹為除災,天禍在前,思壹得生。”⑦盡管各派皆重視守壹 術,但由於各自對“壹”之解釋不同,因而所守之內容或側重點即不盡相同。 歸納之, 主要有四: 四因 歸納之,主要有四: (壹)守神。 《太平經鈔壬部》雲:“人有壹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壹,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於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也。故聖人教其守壹,言當守壹身也。”⑻《太平經聖君秘旨》雲:“守壹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⑼《抱樸子內篇至理》雲:“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⑽同樣認為形體不能沒有精神,故雲“形須神而立”。其結論是:“遏欲視之目,遣損明之色,杜思音之耳,遠亂聽之聲,滌除玄覽,守雌抱壹,……以全天理爾。”⑾即遏制過多的欲求,保持精神的清靜,使形神合壹而長生。《太上智慧消魔真經》雲:“壹無形象,無欲無為,……貪欲滯心,致招衰老;得喜失嗔,致招疾病;迷著不改,致招死歿。……治救保全,唯先守壹。……守壹恬淡,夷心寂寞,損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無為,與壹為壹,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積德所致也。”《道教義樞》卷七引《老君戒經》曰:“凡存壹守神,要在正化,心正由靜,靜身定心,心定則識靜,識靜則道會也。”《道樞虛白問篇》曰:“抱壹者,煉神也。……夫能抱壹守中,則神氣不散,名真人矣。”以上諸書所論之“守壹”即守精神,是對老子之“營魄抱壹”和莊子之“唯神是守,……與神為壹”思想的繼承,也是守壹術最基本的內容。但是與此同時,道教又將此“精神”人格化,認為它們居於人體內和天地間,名身內身外諸神,以為存守和存思它們,人可長生不死,此名存神、思神。這就遠離老莊思想而純具宗教意義了。 (二)守氣。 壹些道書又將“壹”釋為“氣”(或稱精氣,或稱元氣),故守壹即為守氣。《老子河上公章句》雲:“人能抱壹,使不離於身,則長存。壹者,道德所生太和之精氣也。壹之為言,誌壹而無二也。”“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人能自勝,除去情欲,則天下無有能與爭者,故強。”“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愛(受)天之精氣,則可以久。”“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想爾註》反對“指五臟以名壹”(即將“壹”釋為人體之某部位),稱“壹”為“道”和“道誡”,但它對“道”的解釋實為“氣”或先天元氣。曰:“壹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雲何?壹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壹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裏悉是,非獨壹處。壹散形為氣,……”故守壹守道實為守氣。《抱樸子內篇地真》雲:“壹人之身,壹國之象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即身死,……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壹存焉,三七(指三魂七魄──引者註)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⒆唐道士尹諳《老子說五廚經註》雲:“人之受生皆資壹氣之和以為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則守本者,當……記憶體壹氣以和泰和,(泰積)和壹而性命全矣。”又雲:“得壹者,言記憶體壹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居泰,則壹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老子曰:萬物得壹以生。” (三)守精氣神。 壹些道書又認為精氣神為人體生命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是由壹(或道)所生且合而為壹者,故守壹即守精氣神三者,又稱守三壹。《太平經》雲:“三氣***壹,為神根也。壹為精,壹為神,壹為氣。此三者,***壹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為壹道。……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太平經聖君秘旨》雲:“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壹。”《道教義樞》卷五引《洞神經三寰訣》雲:“壹者精氣神也。釋曰:精神氣三混而為壹。亦曰夷希微。” (四)守三丹田。 壹些道書又稱三壹為三丹田,故守壹,守三壹即為守三丹田。《太平經聖君秘旨》雲:“夫欲守壹,乃與神通,安臥無為,反求腹中。”《雲笈七簽》卷三十三“守壹”雲:“夫守壹之道,眉中卻行壹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臍下壹寸二分是也。”《三元真壹經》雲:“真人所以貴壹為真者,上壹為壹身之天帝,中壹為絳宮之丹皇,下壹為黃庭之元王,並監統身中二十四氣,……若能守之彌固,則三壹可見。”LH此外,還有守真壹、守玄壹之說。所謂守真壹,《三元真壹經》雲:“氣結為精,精感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兒上為真人,真人升為赤子,此真壹也。”《道樞虛白問篇》則曰: “真壹者,在北極太淵之中,其前有明堂,其壹有絳宮,於是華蓋金樓,左杓右魁,龍虎分衛焉。”LJ所謂玄壹,《抱樸子內篇地真》雲:“守玄壹,並思其身,分為三人,三人己見,又轉益之,可至數十人,皆如己身,隱之顯之,皆自有口訣,此所謂分形之道。”據此,所謂守真壹、玄壹,或許是守壹時所存守的某個真人、仙境之狀貌或顯現的某種幻覺。 守壹屬道教方術之靜功,其側重點不在煉形而是煉神,目的是通過它排除心中雜念,保持心神清靜,使神經獲得良好的休息條件,達到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及強身健體。它所積累的經驗,為後世內丹術所吸收,成為內丹**的壹個環節而繼續被充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