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城子屬於漢唐時期的古城,西臨榆林河沖積扇,東距鎖陽城遺址25公裏,南距榆林窟30公裏。破城子在兩漢時期為廣至縣治,屬敦煌郡,但是對於破城子的唐朝時期,學者們意見不壹。部分學者根據相關古籍考證破城子為唐常樂縣治所,但邏輯並不完善,比如成書於唐朝中後期的《元和郡縣圖誌》中明確記載唐常樂縣位於瓜州西壹百壹十五唐裏(約61公裏),唐朝的瓜州即今鎖陽城遺址,破城子距離鎖陽城僅有約25公裏,因此目前很多學者考證唐常樂縣治應為瓜州縣西側的六工城遺址(距離鎖陽城直線距離約46公裏,但古代距離並非以直線計算),而破城子古城應為唐朝早中期的懸泉堡。安史之亂後懸泉堡與瓜州同時期陷於吐蕃,到了歸義軍時期在此置懸泉鎮,歸義軍投降西夏後城被棄用,迄今為止,已荒廢近千年。
經考古發掘,在破城子遺址中發現了漢唐兩朝的文化層,其中上層為唐代文化層,層厚約76cm,發現有陶片、開元通寶等文物;下層為漢代文化層,層厚約1米,也發現有水波紋灰陶片、褐陶片和燒骨等。在兩個文化層中間,則有厚達數十厘米的淤土層,應為洪水沖積所致。
瓜州境內遺存的古城較多,破城子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壹座。古城整體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45米,北墻設壹門,築有甕城。東西兩墻築有多個馬面,東北角墩外又築有壹個甕城大小的小城。在古城北門之外約25處,另外還有壹座建築物遺存,面積約1200平米,根據形制和面積推斷,推斷為壹座廟宇的遺跡,與鎖陽城的形制相似,但規模要小得多。
破城子城垣全部為夯土版築,墻基寬約6米,頂寬約3米,大部分均保存完好,城墻夯土層清晰,層厚約12-14cm。北墻之外則由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過度取土,使北墻外的地勢整體低於城墻內部,同時也導致了北墻部分墻基遭到嚴重破壞。
可能是因為這裏並沒有發生太多有影響的歷史事件,破城子古城在史料中記載較少,並沒有太多故事可講。但是在東漢末期,這裏出過壹位著名的清官名叫蓋勛,《後漢書》中曾專門為其作傳。
蓋勛(生卒年不詳),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人,出身官宦世家,主要活動於東漢靈帝時期。
蓋勛年輕以孝廉步入仕途,後為漢陽郡(今甘肅甘谷縣東)長史。當時武威郡太守依仗著朝廷中有人撐腰,而在武威當地恣意妄為。涼州從事蘇正和準備向朝廷彈劾此人,而涼州刺史梁鵠害怕得罪朝中權貴,便欲將蘇正和治罪,並就此事征求蓋勛的意見。蓋勛與蘇正和有仇,有人就勸蓋勛可以借機報仇,蓋勛卻說:“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蓋勛勸說涼州刺史梁鵠:“餵養鷹鳶就是為了捕獵,因為捕獵而殺害鷹鳶,那以後用什麽捕獵?”梁鵠聽從他的意見,並沒有對蘇正和治罪。蘇正和得知蓋勛為其解圍大感意外,特意拜訪蓋勛,想表示感謝。而蓋勛卻閉門不見,派人傳話說:“我是為梁使君謀劃,不是為妳!”
蓋勛後來被任命為京兆尹,雖然不在朝中,但是蓋勛很受漢靈帝的親近和信任,每當國家遇到重大事情時,漢靈帝常常下詔征詢蓋勛的意見。
漢靈帝駕崩後,董卓入主洛陽,後來董卓廢漢少帝,殺何太後,權傾壹時,朝臣常常見之色變。但蓋勛不畏強權,寫信給董卓說:“從前伊尹、霍光權以功立,結局卻令人寒心。妳不過是個微賤之輩,可想而知會有什麽樣的結果?恭賀妳的人們雖在門外,但是悼念妳的人們已經在妳墳前了,難道妳不該謹言慎行嗎!” 董卓看罷,心中惱火又無可奈何,對蓋勛非常忌憚。
董卓考慮到蓋勛和左將軍皇甫嵩在三輔地區掌控兵權,實在是心腹大患,於是借機征召蓋勛為議郎、皇甫嵩為城門校尉。皇甫嵩在扶風郡有精兵三萬人,蓋勛暗中聯絡皇甫嵩,意圖聯合討伐董卓,而皇甫嵩因畏懼董卓而拒絕,蓋勛無奈,因為兵少不能起事,只好跟從皇甫嵩壹同前往洛陽。當時公卿以下官員,見到董卓無不跪拜在地,而蓋勛初次見到董卓,僅僅是雙手作揖而已,在場的人無不大驚失色。
可惜的是,蓋勛雖然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但其終究權小勢微,又被董卓所忌恨,在朝廷始終不得誌,後因脊背發瘡而亡,終年五十壹歲,遺令不許家人接受任何來自董卓的饋贈,而董卓為表其寬容,上表朝廷贈其東園葬器,陪葬於漢惠帝安陵。
主要
參考資料:
1、《元和郡縣圖誌》卷四十 隴右道下
2、《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