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朝代。根據中學歷史課本上的元朝地圖,元朝的疆域東起庫頁島和日本海,南至南海,西至天山,其北端劃入北冰洋,總面積2000多萬平方公裏。
但是,稍微懂點地理的人都知道,西伯利亞是壹片不毛之地,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也很難開發。蒙古人真的到達這個地區並長期有效統治了嗎?幾千年前,他們把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北冰洋沿岸?
元朝的疆域有多大?
毫無疑問,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朝代。但也有人認為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帶領蒙古軍隊西進至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元朝的疆域應該橫跨歐亞兩洲。這種說法顯然不準確。
自13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以來,成吉思汗及其後裔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向東進攻朝鮮和日本。攻南晉、西夏、南宋、大理;從西邊的遼國到西邊的花剌子模、波斯和歐洲,兇猛的蒙古騎兵盡可能到達歐洲的多瑙河流域。蒙古人經過半個世紀的西征,先後征服了40多個國家,建立了壹個橫跨歐亞大陸、疆域空虛的昔日超級帝國。
年蒙古人的擴張
元朝雖然是蒙古帝國的延續,但並不等於蒙古帝國。將蒙古帝國征服的東歐納入元朝版圖是不正確的。
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以來,蒙古人在軍事上壹直很囂張,但蒙古的政治文化相對落後,沒有有效的制度來統治如此龐大的帝國。所以在蒙古帝國東征西征的過程中,並沒有占領新的領土,所以蒙古可汗把這些領土給了功績卓著的皇室,由他們分而治之。
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四個汗國,即成吉思汗長子泡菜的金帳汗國、次子察合臺汗國、三子窩闊臺汗國和忽必烈弟弟徐烈武的伊爾汗國。
元朝和其他汗國
這些汗國非常獨立,蒙古可汗只能通過部落間的血緣關系來維持自己在各個汗國的統治地位。但蒙古第四代大汗去世後,蒙古帝國內部為爭奪可汗的位置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各汗國之間互相攻擊。雖然忽必烈最終贏得了汗位之爭,但作為蒙古的大汗,忽必烈已經失去了對其他汗國的控制。他建立的元朝實際控制地區只是蒙古和漢朝的大本營。所以元朝的疆域只是由元朝皇帝直接控制,不包括其他汗國的疆域。
此外,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將統治中心從蒙古轉移到中原漢族地區,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中外改革,將草原帝國改造成為適應中原社會文化經濟基礎的傳統封建王朝。所以元朝和蒙古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可能把蒙古帝國的領土強加在元朝的領土上。
元朝的疆域真的向北延伸到了北冰洋嗎?
在明確了元朝和其他汗國的關系之後,我們知道元朝的地圖並不包括其他汗國的地圖,比如東歐。那麽,元朝的疆域真的如教科書上描述的那樣到達了北冰洋嗎?
讓我們先看看任原自己是怎麽說的。據《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記載,元朝的疆域是“北有陰山,西有流沙,東有遼,南有大海”。東南不能跨漢唐,西北能跨漢唐,萬裏難數。據《元史·地理誌》記載,元朝的疆域大致相當於東南地區,即傳統的中原和漢族地區。雖然超越了西北地區,比漢唐大很多,但是用“難限幾裏”這個確切的詞來形容。另外,元朝人對元朝疆域的描述是“大元地區,東有朝鮮和新羅百濟,南有雲南和大理,西有吐蕃和回鶻天竺”,但沒有具體說明其北界在哪裏。
從現有的
元朝是蒙古帝國的延續,元朝的大部分北方領土都是從蒙古帝國繼承來的。但蒙古本部是傳統遊牧社會,人民以水生植物為生,沒有像中原那樣成熟的郡縣制。因此,確定蒙古部落和其他民族在其有效統治下的活動範圍是關鍵。
在蒙古帝國的擴張過程中,成吉思汗及其後裔不僅在軍事上征服了東南和西部,還向北擴張,征服了北方的部落。如1207年,成吉思汗命令其弟高智率領右軍安撫太甲林區的地方部落,於是木易、巴爾德-巴-斯、萬-基爾-吉-斯、紫地烏-比爾部落相繼歸屬蒙古。
據《史記·部落列傳》記載,蒙古北部的部落大致分布如下:
唐努五蓮海域:沃伊拉蒂、吐蕃、赫布胡納斯、烏爾蘇蒂等部落。
貝加爾湖地區:布裏亞特、巴洪、康科德、霍利、圖馬迪、拜伊、布拉、克林欽等部落。
葉尼塞河流域及其以西:吉爾吉斯、錫比爾、克欣、天力克、托赫勒茲、圖河西、塔希、巴茲吉提等部落。
蒙古帝國通過向上述三個地區的部落投降,基本上控制了從葉尼塞河流域到貝加爾湖的大片土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西部利亞地區。
蒙古北部的阿爾泰部落
蒙古帝國第二大可汗可汗為了搞清楚北方是否有不屈不撓的部落,派合川到北海待了幾年。壹座日不落的山。“日暮山應該是北極圈附近的壹座極晝山,可能是當時元人最北探險的記錄。
極端天氣現象
元朝的人雖然去過北極圈,但要確定壹塊屬於某個國家的領土,不僅需要有人踏足這裏,還需要有人長期居住、生活、管理、統治。就像我們在國外旅遊,不能說妳去過什麽地方,就說那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必須在當地建立聚落,實現有效的管理和統治,才能證明那是自己的領土。
顯然,“日不落之山”並不具備聚落的屬性。投降蒙古的北方部落基本居住在遠離北冰洋的永凍帶以南。例如,西北部落在土地和土地概述中的記錄:
“那些狂妄刺人者,因水之名屬李基,去大渡河二五千裏。晝長夜短,晝短熟。東方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唐朝歷史上的骨頭對國家也是有益的。”在元朝的歷史上,描述了晝長夜短的現象。據說太陽下山,白天羊肉就熟了,亮亮的。可以推測,吳哥離北極圈不遠,但還沒到北冰洋。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元朝建立的最北聚落是北海闊。
北海遮陽觀測站是國家遮陽觀測站。
多數情況下北極40度過強,夏季至日1英尺2英尺3英寸6分,白天62小時,晚上38小時。
還有,森林,北極離地面45度,夏季至日長3英尺2英寸4分鐘,白天64小時,晚上36小時。
直到,北極離地55度,夏季至日長5英尺1分鐘,白天70分鐘,晚上30分鐘。
在北海,北極離地65度,夏季至日長6英尺7英寸8分鐘,白天82小時,晚上18小時。
然而,北極星在北半球任何地方的角度都與當地緯度相同。參考我國古代的365度標準,可以推斷北海等深線的緯度約為北緯64度。同樣,《元大都》中的“北極以上40度太強”,與北京北緯40度的緯度是壹致的。
另外,根據北海剪影的晝夜情況,也可以推斷出它的緯度位置。把元代的100小時換算成壹天24小時,可以得到壹分鐘大約等於14.4分鐘。那麽,夏季至日北海剪影的晝夜是19小時40分,夜晚是4小時20分。根據夏季至日不同緯度的晝夜長短,可以推斷北海剪影的位置在北緯63°左右,與北極星位置推算的緯度相近。
最後,結合元史中吳哥長夜和短夜的記載,可以推斷出元朝疆域的最北部是西起額爾齊斯河至鄂霍次克海,北緯63度。
我們來看看課本上的地圖,是譚啟祥主編的《元史·元朝地圖》。在這張將元朝疆域劃分為北冰洋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鐵勒闊位於貝加爾湖北緯55度附近,北海關中心位於葉尼塞河東側北緯64度附近,有部落名稱,有數千個封地,與元朝的歷史記載基本壹致。
但我們也註意到,在北緯60度以北的廣大地區,並沒有其他部落或聚落的存在,說明這壹帶並沒有元朝時期人們活動的記錄。所以直接把元朝的北界劃入北冰洋是不可信的。
中國在古代對領土主權和國界沒有很強的認識,而北方遊牧民族以水生植物為食,適合放牧時就去那裏,這使得人們很難確定他們的歷史邊界。這體現在歷史地圖的編制上,就是先找幾個具體的點,然後畫出壹個大致的弧線,比如我們平時看到的漢唐地圖。那麽,為什麽到了元代才開始專門畫,而且是在沒有有力證據的情況下直接畫在北冰洋呢?
網上流傳壹種說法,該地圖繪制於中蘇關系時期,元朝地圖的北界故意直接劃到北冰洋,以避開蘇聯。當然這也是網上的說法。具體原因我就不多說了,但是我覺得用北緯63度來畫元朝地圖比較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