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籍很多,但歷來保存不善,而且兵火頻仍,散失很嚴重。古類書從已散失的古書中引用的片段很多,歷代學者就利用這種引書很多的類書作輯佚的工作,甚至可恢復不少已失去的古籍。這種輯錄佚書的工作,南宋時即已開始利用類書。到明代,借輯佚而編成的書陸續出來。及至清朝,輯佚工作蔚然成風,甚至成為學者們壹種專門職業,作出了很大成績。特別是乾隆中官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歷代佚書,包括宋、元兩代的佚書388種,如果加上《四庫存目》的127種,從而得知,此前有題目的佚書***515種。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古代文化遺產,更給輯佚工作壹個大大的刺激。此後,大規模地掀起從古類書中和其他引書豐富的古籍中搜集先秦、兩漢、六朝佚書的高潮,輯佚而成的書籍越來越多。如:清馬國翰從各種類書中輯錄宋以前古籍626種,匯刊為《玉函山房輯佚書》;清黃奭〔shi是〕輯有《黃氏逸書考》,又名《漢學堂叢書》,輯錄古書200余種;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卷,也大多取材於《藝文類聚》等類書。直到魯迅先生輯《古小說鉤沈》,***又輯錄了36種,其主要來源,也還是《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廣記》、《太平禦覽》以及其他類書。1959年,中華書局整理編印《曹操集》,其中文集三卷,輯錄了《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禦覽》中的曹操的著述就有93篇(節)之多。用類書輯佚的工作,由此可見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