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白纻辭三首 李白
揚清歌,發皓齒,北方佳人東鄰子。且吟白纻停綠水,
長袖拂面為君起。寒雲夜卷霜海空,胡風吹天飄塞鴻。
玉顏滿堂樂未終,館娃日落歌吹濛。齋
月寒江清夜沈沈,美人壹笑千黃金。垂羅舞縠揚哀音,
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吳歌動君心。動君心,冀君賞。
願作天池雙鴛鴦,壹朝飛去青雲上。古
吳刀剪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暉。揚眉轉袖若雪飛,
傾城獨立世所稀。激楚結風醉忘歸,高堂月落燭已微,
玉釵掛纓君莫違。知
2. 文言文解釋(會什麽就寫什麽)越多越好先寫古文再寫翻譯/重點字/壹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還要把每個實虛詞的解釋了解透徹,這是基本,就好比看壹篇文章壹樣,如果這篇文章有很多字妳不認識,那麽妳肯定壹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現在我們同學已經有80%的實虛詞已經了解,剩下的時間看壹下並用筆標記壹下妳不會的那些實虛詞並把它背誦下來.接下來我們講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及做題技巧.壹、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壹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壹步:初讀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壹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壹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壹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壹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的道德規範,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第壹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屆有些考生在讀文言語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壹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應該說,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還是非常普遍的,其實妳應該明白,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所選的文言語段壹定不會容易到壹看即懂的地步,第壹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緊張. 第二步:細讀題目 在這壹步驟當中,須壹壹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壹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壹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壹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妳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壹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壹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壹題,妳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壹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 這壹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壹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通過這壹步閱讀之後解答壹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應該說文言應試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壹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學生須加以掌握和運用.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二文言文閱。
3. 寫陶淵明的古文《五柳先生傳》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
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piáo)屢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觴(shāng)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先生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它作為(自己的)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他)天性特別愛好喝酒,家裏窮,不能經常喝到酒。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嗜好,有時擺了酒來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壹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去,竟不會(假裝)舍不得。簡陋的居室裏空蕩蕩的,不能遮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來自我消遣,(從文中)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誌趣。他從不把得失的東西放在心上,憑這些過完自己的壹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致富。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壹類的人吧?壹邊喝酒壹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誌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時候的百姓吧?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壹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4. 經典關於酒的古文孔融的和劉伶的酒之為德者久矣.……堯非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彘肩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非酣飲壹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哺糟啜醴,取困於楚.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治哉!”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壹朝,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木盍ke)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余? 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註],枕麯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5. 求描寫釀酒有關的文言文《三國誌·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簡雍字憲和,涿郡人也。少與先主有舊,隨從周旋。先主至荊州,雍與麋竺、
孫乾同為從事中郎,常為談客,往來使命。先主入益州,劉璋見雍,甚愛之。後
先主圍成都,遣雍往說璋,璋遂與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先主拜雍為昭德將軍。
優遊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
已下則獨擅壹榻,項枕臥語,無所為屈。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
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雍與先主遊觀,見壹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
人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
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雍之滑稽,皆此類也。評
6. 求壹段100字內歌頌酒的古文去看孔融的和劉伶的好了
酒之為德者久矣。……堯非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彘肩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非酣飲壹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哺糟啜醴,取困於楚。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治哉!”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壹朝,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木盍ke)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余?
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註],枕麯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