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在古代又稱為“堪輿學”。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壹個很重要的因素。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這是《詩經》裏的壹章,說的是周人的先祖公劉相土嘗水,觀察山川的陰陽向背,選擇居外營建住房,和軍民壹起治理田地,種植莊稼。山坡上建築櫛次鄰枇,田野豐收在望,好壹派悠哉悠哉的田園風光。這說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了相土嘗水等有必要及實際用途之方案。在漢代形成了初步的臨場校察地理風水的理論。風水作為壹個研究對象,從民俗學及建築學的角度均有研究的價值。可惜在唐宋後,不同學派的太極圖出現以來,逐步發展成為數支不同生硬的術數之民間信仰行業。
建築學的風水
風水原來是建立在環境對建築物群的影響作為基礎的。建築學上的風水(環境影響)源自於皇家宮廷建築。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禦用建築師為代表,成立了壹套趨於完整的風水體系(對於環境影響的成文守則)。很可惜,現在由於中國禦用建築師采取的都是代代相傳的體系,風水在中國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故了解風水的人存世極少,風水面臨失傳的窘況。建築學上的風水,是隨逐自然,力求將建築和自然融為壹體,使整體環境美化。並且,根據自然的情況安排建築布局,包括采光、通風、取景,使得居住者可以更為舒適,追求將人居回歸自然的狀態。
信仰風水術
風水在秦漢時開始與民間方術聯系起來,和五術的命、蔔、相皆有所關聯,還說基本構成源自《易經》的卦象,分為看門井竈的陽宅相法與看陰宅的相法等現稱玄學術數的民間信仰。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風水壹詞早見於晉朝郭璞:“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民間信仰理論背景「民間信仰的風水術」的主要理論建基於傳統的陰陽學說。他們借用中國最早的充滿哲學思想的周易這儒家經典著作,加上道(主張形神合壹,以神守形,以形養神)、釋(主張因果報應和輪回思想)、巫(主張神靈對人運的影響)、占星(主張星宿對人的影響),促進了風水的發展。 天地生萬物,即人和壹切生命體均是天地交互作用的產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太極即原始狀態,兩儀即天地,四象即四季氣象;稱太陽(長日照—如夏季),太陰(短日照—如冬季)、少陽、少陰,八卦即八個方位,源自樸素的易經哲理,即宇宙萬事萬物,信息同源,程序相同,節奏相應。即宇宙統壹場。這就是天地人合壹。 簡單來說,風水理論主要是以玄學的陰陽消長理論,配合天(宇宙、太陽等)與地(地球、地理環境)及人(人之居所、所蔔葬之地)與時(天地之元運盛衰、萬物之生老病死),可惜後來被方士生硬地配上五行幹支術數各種所謂克應,形成了祈求達致好運的壹門民間信仰。
範疇
主要分為陽宅風水及陰宅風水: 陽宅風水以生人居住所或辦公廳舍為目標的風水選擇,除了房舍之外,需壹並留意的選擇要件包括屋外街道與排水、門位、屋內動線、神位擺放、廚竈位置、辦公座位等等。泛指三層樓以上的建築物內的單位堪察,稱之為陽宅風水。當然也因罕見的地理因數而有極少部分之例外,其中牽涉陰宅之高深風水原理。陽宅風水只關系壹戶人之興衰。 陰宅風水以去世親人埋葬地點為目標的風水選擇,選擇要領包括山脈走向(來龍)、水流向、穴位、埋棺深淺等,而且均需要嚴格擇日以配合先人與後人之八字,以及天上星宿、地下巒頭和有穴場的壹切事物等之因數。當中竅秘壹般人是不能知曉,絕大部分由古至於均是由地師口傳親授予其入室弟子,即使是父子關系沒有正式拜門都不可輕傳。只因真正的陰宅風水好壞是有著可影響壹族人以及其子孫興衰的力量。亦只有懂得勘察陰宅風水之士,才會被視為是真正的風水師、勘輿學家或是「地師」。堪輿風水學如果不加入環境哲學、環境經濟學、建築環境景觀方法、生態修復技術、環境生態科學因素,那就是騙子的樂土。
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的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壹是中國風水學的最高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於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壹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壹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壹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周易·系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就是神,就是構象。 精,中國古代先聖又稱玄、道、元、壹、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於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壹,是因為壹為自然數之始,“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壹、守壹、歸壹、真壹、太壹);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於水。 中國古科技理論中所說:“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壹是西方科學賴以發展的演繹推理法;壹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於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於有限數理範圍,類比歸納法適用於無限數理範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借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恒;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聖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壹種較為穩固的特化形態。現代高能物理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氣,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系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代科學認為源於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裏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裏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問相互作用力的壹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 “以太”和實物仿佛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 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嘆之余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壹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並由此,把天上地下的壹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壹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整個宇宙是由:能量(氣)、信息(數)和態勢(象)三部分組成。基於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源自於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壹個大系統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裏,壹直備受詆毀和詰難,只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現。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並在這壹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天地人合壹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