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原文和翻譯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原文和翻譯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原文和翻譯如下:

原文如下: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譯文如下: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間的壹般規律,是壹切事物的綱領,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是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動力源泉。舉凡醫治疾病,必須尋求治本的方法。清陽之氣聚於上而成為天,濁陰之氣積於下而成為地。陰主靜,陽主動,陽主發生,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

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居下而不升,就會發生泄瀉之病。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癥和順癥的區別。

所以在大自然中,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之雲轉變而成的,雲是由天氣蒸發水汽而成的。人體的變化也是如此,清陽之氣出於上竅,濁陰之氣出於下竅;清陽發泄於腠理,濁陰內註於五臟;清陽使得四肢充實,濁陰在六腑之中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