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人對於儒學的態度褒貶不壹,有人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涵蓋國學範圍廣泛,是學者研究學問必由之路。有的人卻認為,儒家思想毒害了中國數個朝代,束縛國人學習真理的思想,成為統治者玩弄權術的法器。
電視劇《將夜》中脫形於孔子刻畫了夫子壹角色,裏面有壹句名言,虧於互聯網,被大家所熟知:"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此句原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出自《唐子西文錄》。若沒有仲尼對世人教化啟蒙,世人如黑夜摸索壹般踟躇,難以有所進。
儒家影響深遠,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
孔子創立儒學,得從"禮"說起。時間大抵是春秋各諸侯國戰亂頻繁時期,周只是名義存在的境地。孔子感於名聲疾苦,諸侯之間的禍亂,想要在世間尋得真理。孔子原出自於沒落的世家貴族,他認為當時之所以戰事頻頻,概出於"禮"的淪喪,能夠援溺世人的,恐只有重造禮制。
於是有了"孔子問禮"的壹道經典傳奇,《史記》《莊子》《天道》《天運》等古籍均有所載。大概事件是這樣的。
公元前523年,孔子給弟子南宮叔要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明道德之要,知周禮之根本,吾今欲往求周禮,汝願隨我往乎?"南宮叔要欣然接受,請示魯國國君,之後便壹同去拜訪了老聃。到了之後,老聃與孔子徹夜長談,相見恨晚。之後老聃又帶孔子拜訪大夫萇弘,教授了孔子樂律樂理,後又觀摩了大周的祭祀的規章禮儀等等。孔子壹行逗留了數日,有感收獲頗多。
壹日,老聃與孔子出遊於黃河之上,孔子望濤濤河水奔流不息,有感而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老聃答到:"人生天地間,與天地壹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亦自然之物。自然之物如四季,春生,夏榮,秋華,而逝於冬。萬物榮華衰落本世間規律,無需嗟嘆。"
? 子曰:"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功於民。"
老聃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逃之人愈遠矣!"
稍停,老聃手指河水,"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子曰:"水有何德?"
? 老聃:"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這大概就是道家和儒家最開始的分歧
之後不久,孔子回到了魯國,三日不言語。弟子很是擔憂,前來聞訊:"先生得見老聃乎,何為也。"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飛者,箭取之;遊者,鉤釣之;走者,網縛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對於授業解惑的老聃,孔子十分推崇。
? 孔子自此匯編《詩》《書》《禮》《樂》,序《周易》,撰《春秋》。並把《詩》《書》《禮》《樂》,作為傳授子弟的教學,後來大成者有七十二,記名者三千,受孔子教不記名者無數。
孔子的儒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在諸子百家中,無論是禮教還是儒學經典都可以說視為典範和啟蒙。無論後來是人們對其褒貶如何,都改變不了:"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