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卷。宋呂祖謙(1137-1181)撰。祖謙為宋代名儒,其生平事跡,詳見《古周易》。是編為作者論說《詩經》之作。祖謙與朱熹交往最契,二人為密友,初期說解《詩經》的觀點亦頗為壹致,為說立論都本於毛傳;後來,朱熹觀點發生變化,而改從鄭樵之說,對毛傳為首的[1] 漢學采取了批判的態度。但祖謙卻仍守其說而不改,此書中凡所謂“朱氏曰”者,即所采用朱熹撰《詩集傳》初稿之說也。朱熹為此書作序,並稱自己早年的淺陋之說,為祖謙誤取而用,去時既久,自感其說有所未安,或不兔有所更定。祖謙反不能不置疑於其間,故自己深感不解,正想向祖謙闡釋自己觀點發生變化的原因及理由時,不想祖謙已下世雲雲,反映了祖謙與朱熹後期思想觀點的分歧。書中說解除宗於毛傳外,又博采諸家之說,存其名氏,先列訓詁,後陳文義,剪裁貫穿甚為有體,如出壹人之手,有所發明,則別出之。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曰:“《詩》學之詳正,未有逾於此書者。”魏了翁後序亦雲,是書“能民明詩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之旨”。宋儒對待毛傳、鄭箋,分作二派,多數為攻,少數為宗,此書即屬宗毛傳、鄭箋壹派的代表性著作,尤其是書中保存了較多朱熹早期研究《詩經》的觀點,對研究朱熹早期理學思想及宋代《詩經》流派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直齋書錄解題》載,此書自《公劉》以下編纂已備,而條例未竟,學者惜之。
現存本為陸□所重刊,陸氏於重刊序中言,與友人處得此書,凡二十二卷,《公劉》以後為其門人續成。但《直齋書錄解題》與《宋史·藝文誌》卻並題三十二卷,則當時之本已如此,陸氏所言,蓋為誤記。傳本有《四庫全書》本,清嘉慶刻本及《墨海金壺》叢書本等。此書宋刻本有三個系統:①淳熙江西漕臺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四部叢刊續編》已影印行世;②建寧本,北京大學存莫有芝舊藏殘本[未見];③眉山賀春卿重刻本,未見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