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個重要人物。現在,我們將開展“認識魯迅”活動。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個重要人物。現在,我們將開展“認識魯迅”活動。

魯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 1936 10十月19),原名周章壽,本名玉山,後改名周樹人,本名育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政治評論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人們稱之為“文思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說集《吶喊》《仿徨》等。、散文集、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華蓋集、故事集等。

光緒七年(18865438+25九月0)八月初三,魯迅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長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年輕時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於1898改名為周樹人。1902年赴日本公費學醫。他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想親手治病救人。後來由於戰爭,他改變了作家的行為,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見《吶喊》序言)。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從日本回國,先後在兩級師範學校(現杭州高級中學)任生理化學教師和日語助教。他的講座和“生理學講座”深受學生歡迎。同年冬,參加木瓜之戰。1918第壹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成為新文學的典範。1927與許廣平女士結婚,生下壹男孩,取名周海嬰。有三個侄女。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魯迅全集》、《他的作品》、《魯迅書信集》,各種由魯迅編輯修訂的古籍被重印。後來在1981出版了《魯迅全集》(* * *十六卷)。2005年,《魯迅全集》(十八卷)出版。他的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其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最為著名。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祝福》、《阿q正傳》、《藥》等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同時,他的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5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受眾。

魯迅被譽為“國魂”,是因為他以筆代戈,壹生艱苦奮鬥、戰鬥到底。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總指揮。“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壹生的寫照。

[編輯本段]魯迅的生平與創作

魯迅1881出生於浙江紹興,但13歲時,他在北京做官的祖父因科舉作弊入獄。此後,父親長期患病,最終去世,家道中落。家庭變故對青年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家裏的長子,有壹個孤弱的天下母親和壹個年幼柔弱的弟妹。他必須和母親壹起承擔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結束了,他過早地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和世事的變遷。他經常拿著醫生給父親開的處方去藥店拿藥,拿著東西去當鋪賣。以前他家境殷實的時候,周圍的人都羨慕地看著他這個小“紈絝子弟”。他的話語中包含著善意,他的眼神裏流露出溫柔。但是現在家裏窮了,周圍人的態度都變了:言語冰冷,眼神冰冷,臉上壹副不屑的表情。周圍人態度的變化給魯迅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使他感到當時的中國缺乏人與人之間真誠的同情和愛。人們以勢利的態度對待人和事:對有錢有勢的人是壹種態度,對貧窮無能的人是另壹種態度。許多年以後,魯迅十分痛心地說:“誰從小康之家落到了貧困的境地?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我們大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尖叫簡介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生活經歷,也讓魯迅從少年時代就開始親近下層社會。他的奶奶住在農村,這讓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尤其是他爺爺入獄前後,他不得不投靠農村的親戚,長期住在農村。在那裏,他和鄉下的孩子們成了朋友,和他們壹起玩,壹起劃船,壹起看電影,有時還會“偷”豆子,在他們的地裏煮。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恨,只有相互的關心和愛護。魯迅把他和農村孩子的簡單、自然、真摯、樸素的關系,記為壹生中最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當時壹般的讀書人走三條路:壹條是讀書做官。不當官,也可以做官僚的“屏友”。如果前兩條路都走不通,妳還可以下海經商。魯迅走了另壹條當時最被人鄙視的路:進“洋學堂”。在當時的中國,這被普遍認為是“賣魂給洋鬼子”的卑劣活動。1898年,18歲的魯迅,背井離鄉,帶著慈母努力籌來的八塊銀元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後改為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充實強兵而建立的,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傳授自然科學知識。這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闊了眼界。尤其是嚴復對英國人赫胥黎《天演論》的翻譯,給了魯迅深刻的影響。《進化論》是壹本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的書,讓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壹個人、壹個民族要生存發展,必須要有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被命運擺布,不能被強者欺負。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校的優異表現,使他畢業後有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前往日本,開始在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來進入仙臺醫學院。他選擇學醫是為了治療像他父親壹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嘲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魯迅想通過醫學來啟蒙中國人民。但他的夢想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了。在日本,作為壹個弱國的公民,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眼裏,全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解剖考了95分,所以懷疑解剖課老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他了。這讓魯迅深感作為壹個弱國的悲哀。有壹次,在課前的壹次幻燈展示中,魯迅看到壹個中國人被日軍抓去斬首,而壹群中國人站在壹旁看熱鬧。魯迅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這讓他意識到,精神麻木比身體虛弱更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慘命運,首先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學藝術,於是魯迅離開仙臺醫學院,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和朋友討論最多的是中國的國民性:理想的人性是什麽?中國的國民性最缺什麽?其根本原因是什麽?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經歷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為他後來成為文學家、思想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礎。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魯迅的思想感情不僅當時的大多數日本人無法理解,在中國留學的學生中也難以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幾十本,他組織的文學雜誌也因為缺乏資金而無法出版。計劃生育的困難迫使魯迅回國找工作。65438年至0909年,從日本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師範學校(現杭州高級中學)、紹興附中任教。這壹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度消沈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讓他興奮了壹陣子,但隨後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醜行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停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混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讓魯迅感到壓抑和苦悶。五四運動後,他被壓抑的思想感情通過文學作品如熔巖般猛烈爆發。當時他已經在教育部工作,隨教育部搬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