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幅畫中梅花鹿是伏著的,代表“福祿”(伏鹿)
孔子像:
清代潮汕只有私塾,兒童入學要拜孔子爺。孔子爺是壹幅孔子畫像(站像),掛在壁上,下設供桌。兒童入學時要穿紅皮木屐,由家長帶去私塾,拜見老師,並拜孔子像。供品是壹種由白糖制成的多孔糖食,名叫“糖蔥”,是象征甜而通的意思。有壹首潮歌說明入學拜孔子吃糖蔥的風俗:
“頭日糖蔥甜,二日竹篦連(挨老師用戒尺打),
三日走去“鎮”(躲),四日尋唔見(找不到,指出走)。”
這反映了昔日私塾教書先生的教育方法很差。
又有幾句歌謠反映昔年私塾課本都離不開“孔子”,引不起學生興趣:
“子曰,子曰,(即“孔子說,孔子說”的意思)先生肚困 (肚餓),弟子目澀(打瞌睡)。”
直至本世紀20年代,農村先後辦起小學,拜孔子爺也逐步少了。
梅花鹿:
鹿”與“祿”諧音,“鹿:包容“祿”的含義。祿者,俸給,俸祿,高官厚祿也。“祿”的本義是“福”,所以,“鹿”中又含有“福”的寓意。
“梅花鹿”與“梅花榜”有壹定聯系:清代時,在魯迅故鄉紹興壹帶,科舉考試之取錄名單發榜時是寫成“梅花榜”的——每壹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寫,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順時針方向寫去,則至第50名時剛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構成壹幅由人名編織的圓形梅花圖案——即被稱之為“梅花榜”或“梅花圖”。之所以要構成這種圖案也寓有象征意義,同“松鹿圖”中的“梅花鹿”相仿佛。
考試發榜是“梅花榜”,“松鹿圖”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見,“梅花”也是那時紹興讀書人美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