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和魯迅的主要故事

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和魯迅的主要故事

李白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經嶽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壹.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 發生了壹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東遊, 決心在東南之遊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 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二十歲時,他開始離家到各處漫遊。他先從金陵(南京)到蘇州,再從蘇州到浙江的紹興。後來呢他回過頭來他又到了山東、河北壹帶。他有壹首《望嶽》詩,是在遊泰山的時候寫得。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作者寫此詩時才二十四歲,但在煉字方面的功夫已經有驚人的獨到之處。首先以虛詞“夫”入詩,便是壹個別致的創新,很能傳神;“齊魯青未了”以“很遠都能看到”來襯托泰山之高,也是別出心裁,頗有新意;“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真有點鐵成金之妙,把個普普通通的字用活了! 不直說泰山怎麽高大,而說它南北兩面氣象的陰晴都“切”然相反,這樣便形象、生動而不落俗套。至於最後兩句就不用說了:既富有啟發意義和象征性,又把作者積極進取的偉大胸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宜其成為唐詩中千古傳誦的名句。

壹定要不辭艱苦辛勞,登上最高的絕頂,讓眾山盡收於壹覽,全顯出自己的低小!這是何等的氣魄啊!作者最終是做到了。經過幾十年的磨礪,作者在詩歌技法方面確實到了無人能過其右的最高水平,並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豪言壯語震撼了中國詩壇。

蘇軾服膺儒家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他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後奮厲有用世之誌。他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誌於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由於註重政策的實際效果,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當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他在外任時勤於政事,盡力為地方上多做實事。他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滅蝗救災,抗洪築堤,政績卓著。甚至在貶到惠州後,他還捐助修橋二座。只要環境允許,蘇軾總是盡力有所作為。然而蘇軾壹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幹。他44歲時遭遇“烏臺詩案”,險遭不測。晚年更被壹貶再貶,直到荒遠的海南,食芋飲水,與黎族人民壹起過著艱苦的生活。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壹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壹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範式蘊含著堅定、沈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1180年,在湖南潭州任知州並湖南安撫使的辛棄疾,向朝廷上了壹道奏疏,要求在湖南創立壹支軍隊,以湖南“飛虎軍”為名,隸屬於南宋政府的樞密院和禦前步軍司,就近則專聽本地安撫使的節制和調度。名義上是為維護地方治安,實質上辛棄疾真正的打算是為了震懾金人,並為北伐準備力量。

部隊以驚人的速度建立著。這天,管後勤的官員來向辛棄疾報告,限期壹個月的營房營柵修建工程實在無法完成,情願按軍法治罪。

辛棄疾這幾天心情正在緊張和焦慮中。樞密院有人告狀說,辛棄疾借建飛虎軍來“聚斂民財”,禦前金字牌已下來,命令立即停止建立飛虎軍。辛棄疾把金字牌藏起來,加緊建設過程,所以才限期要他們完成任務。看著哭喪著臉來報告的人,辛棄疾的火壹下子升了起來。

“為什麽完不成?”他怒氣沖沖地問。

“現在正是雨季,秋雨不斷,窯工都沒辦法燒瓦,所以怎麽也想不出辦法完成營柵工程。”這位官員小心翼翼地說。

“造營柵總***要多少瓦?”辛棄疾問。

“20萬片呢。”

“不要愁,”辛棄疾微笑著說,“我來辦。妳把別的事都抓緊辦好,不能有任何拖延。”

辛棄疾下了壹道命令,要長沙城內外的居民,每家供送20片瓦,限於兩天內送到營房,送到後立即付於瓦價100文。所需要的瓦片在兩天日果然湊足了。

軍隊建立起來了。辛棄疾將修建過程、經費來源、用度開支,向朝廷作了詳細匯報,同時,將飛虎營柵的圖紙也呈上。聚斂民財的誣告不攻自破,皇帝趙音心頭的疑雲也隨之消散。

飛虎軍很快成為壹支威名遠揚的精銳之師,金人對這支隊伍很是害怕,稱之為“虎兒軍”。

辛棄疾念念不忘北伐,時時處處表現出壹種桀驁不馴的性格,所以當權者壹直耿耿於懷,終究要伺機把他排擠出去。辛棄疾自己也早就覺察個人處境的危殆,他嘆息著“傾國無媒,人宮見妒,古來顰損蛾眉。”把報國無門的壹腔愁緒借詞作傾吐出來。

1188年冬,已經被罷官在江西上饒帶湖閑居了八年的辛棄疾,雖然患著小病,卻仍從幾年來郁郁不樂的狀態中擺脫了出來,高興地迎接來訪的陳亮。陳亮是與辛棄疾誌同道合的愛國誌士,又是辛棄疾相處極好的朋友。他的來訪,使辛棄疾精神振奮,身體也覺得好多了。

主客二人,同遊鵝湖,***飲瓢泉,高談闊論,話題總是圍繞在國事和時局的問題上,心中的積郁,也得到了痛痛快快的抒發。

陳亮在辛棄疾處停留了10天,才告別東歸。可他壹走,辛棄疾又感到悵然若失,戀戀難舍。第二天,他立即起程去追,打算在途中和陳亮再多盤桓幾天,或者最好能把陳亮再請回來。可是,追到了上饒東邊鷺鶿林,雪深路滑,再也沒法前進了,辛棄疾只得停了下來。

半夜,躺在床上的辛棄疾,忽然聽到壹陣悲切切的笛聲,傳到自己投宿的這個吳家泉湖四望樓來。那壹聲聲連綿的悲鳴,在寒冷的夜間,分外清楚。辛棄疾更加睡不著了,多少往事湧上心頭,他不由感慨萬千,壹首詞從心底悄然湧出,他不禁從床上爬了起來,飛筆寫著,寫著……

鑄就而今相思錯,

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長夜笛,莫吹裂!

讀到陳亮寄來的這首詞的和作後,辛棄疾又賦詞壹首,寄給這位戰友:

老大那堪說。

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笑富貴千鈞如發。

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

重進酒,換嗚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

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裏空收斷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

晚年的辛棄疾,還時常回憶起自己青年時代的戎馬生涯和報國壯誌,他寫下了《破陣子》詞: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後名。可憐白發生!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壹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妳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壹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妳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