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周禮》的記載,占蔔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壹,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系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壹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壹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壹部神秘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並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蔔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裏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蔔之書而得以幸免。
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蔔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壹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蔔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克、對立統壹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復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蔔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壹,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後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註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蔔。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後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中國儒家典籍 ,六經之壹 。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壹說為“簡易”之義;另壹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借以釋疑。“易”前“周”字,壹說指周代人的筮法;壹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 ,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誌》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壹時壹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壹。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系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壹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壹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 ,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壹系列對立統壹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壹種專門學問,壹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 ,匯成《五傳》。至漢代,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余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註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壹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註》。
目錄 [隱藏]
1 成書過程
2 內容
3 二進制與六十四卦
4 參考文獻
成書過程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就《易經》與《易傳》分別而論,《易經》的成書年代古老,從其文字的生僻程度看,至少比春秋要早,具體年代已不易考證,有說西周初的,有說西周末的。《易經》六十四卦體例完整和諧不可分割,文字風格前後壹致,當屬壹氣呵成,而非幾個時代的斷續之作。只是其中的卦畫(即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畫法,不含文字),有可能是更早時流傳下來的。
與《易經》相比,《易傳》的文字則明顯好懂得多,有古文基礎的現代人就可通讀。同時《易傳》的不同篇目,甚至同壹篇目中不同章節運用文字的風格及內容觀點也明顯多變,可能不是壹時壹人所寫。關於《易傳》的作者,《史記》載為孔子,今人有認為其成書於戰國時期或秦漢的,也有認為是後人在孔子原《易傳》的基礎上添加修改而成的,各種觀點不壹而足。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易傳》中多有儒家觀點出現,並且努力尋找《易經》的道德倫理價值。有時讀起來會感覺《易傳》並不是那麽“忠實於原著”的,不過總的來說還是要感謝《易傳》的,假如沒有它的解釋,《易經》就真成了壹部徹頭徹尾的天書了。
內容
現在流傳下來的《周易》有兩部分組成:
《易經》:***六十四卦,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詞、爻題、爻辭。形象地說,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畫如同每章的序號;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個小節,爻題如同每節的序號;爻辭如同每節的內容。六十四卦***384爻,但為首的兩卦乾和坤各多壹爻,所以***386條爻辭。
《易傳》:有十篇,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註釋。《十翼》包括:壹、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
在唐朝之前,《十翼》壹般都認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歐陽修首先提出疑問,朱熹則深信不疑,現在已證明非孔子所作。呂紹綱先生說道:“《易傳》已經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離開《易傳》研究《周易》,像漢人那樣另搞壹套,是壹條絕路,沒辦法走通。”
《易經》包含壹套獨特的符號系統,用陽爻“—”(壹個長橫)和陰爻“--”(兩個短橫)三個壹組相疊構成八卦,六個壹組相疊構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別象征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以及這八種事物內涵的特質,並借由以上特質可以取類比像萬事萬物。
《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絕非隨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每卦的卦畫也富有深意。首兩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僅止於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狀態中純陽和純陰的性質。接著陰陽相蕩,化生萬物,接下來的壹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時混沌的狀態......
至第六十三卦為既濟,其卦畫是陰爻與陽爻均勻分布,並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陽位),陰爻居於偶數位(陰位),意思是陰陽已發展至完全調和的平衡態,似乎世界歸於靜止了。但《易經》令人嘆服的是以“未濟”作為第六十四卦來結尾,在看似平衡的靜止之後,體現出世界本質上是運動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順序壹樣,每卦中六爻的順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細節發展階段的規律,這種規律因該爻所處的卦的主旨、該爻的具體位置(從下至上六個位置中的哪壹個),以及該爻的性質(陰還是陽)等因素綜合而決定。
易經六十四卦, 以自古流傳的“上下經卦名次序歌”來簡述為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