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和閃電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電:物理學名詞 [electricity]。 電是能的壹種形式,包括負電和正電兩類,它們分別由電子和質子組成,也可能由電子和正電子組成,通常以靜電單位(如靜電庫侖)或電磁單位(如庫侖)度量,從摩擦生電物體的吸引和排斥上可以觀察到它的存在,在壹定自然現象中(如閃電或北極光)也能觀察到它,通常以電流的形式得到利用。 電是壹種自然現象。電是像電子和質子這樣的亞原子粒子之間的產生排斥和吸引力的壹種屬性。它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壹。電或電荷有兩種:我們把壹種叫做正電、另壹種叫負電。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帶電物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吸引或排斥力遵從庫侖定律。 規定: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荷。 國際單位制中電荷的單位是庫侖。1庫侖=1安培·秒 若導線中載有1安培的穩恒電流,則在1秒內通過導線橫截面積的電量為1庫侖。 庫侖不是國際標準單位,而是國際標準導出單位。1庫侖=1安培·秒。壹個電子所帶負電荷量e=1.6021892×10^-19庫侖,也就是說1庫侖相當於6.24146×10^18個電子所帶的電荷總量。 電的基本概念 (壹)電荷的電場 失去電子或得到電子的物體就帶有正電荷或負電荷,帶有電荷的物體稱為帶電體。在電荷的周圍存在著電場,引進電場中的電荷將受到電場力的作用。 電場強度和電位是表征靜電場中各點性質的兩個基本物理量。電場中某點的電場強度即是單位正電荷在該點所受到的作用力。電場強度的單位是牛頓/庫倫(N/C>o)電場中某點的電位是指在電場中將單位正電荷從該點移至電位參考點的電場力所作的功。電位的常用單位是伏特(V)或毫伏(mV ),即1V=1000mVe電場中某兩點之間的電位差稱為這兩點之間的電壓或電壓降。電壓的單位與電位的單位相同。 (二)電流與電路 在電源的作用下,帶電微粒會發生定向移動,正電荷向電源負極移動、負電荷向電源正極移動。帶電微粒的定向移動就是電流,壹般以正電荷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正方向。電流的方向和大小不隨時間變化的電流稱為直流電,電流的大小和方向隨時間作周期性變化的電流稱為交流電。 電流的大小稱為電流強度,電流強度簡稱為電流。電流的常用單位是安培(A)或毫安(mA),即1000mA=1A。 電流所流經的路徑即電路。在閉合電路中,實現電能的傳遞和轉換。電路由電源、連接導線、開關電器、負載及其它輔助設備組成。電源是提供電能的設備,電源的功能是把非電能轉換為電能,如電池把化學能轉換為電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太陽能電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核能將質量轉化為能量等。幹電池、蓄電池、發電機等是最常用的電源。負載是電路中消耗電能的設備,負載的功能是把電能轉變為其它形式的能量。如電爐把電能轉變為熱能,電動機把電能轉變為機械能等。照明器具、家用電器、機床等是最常見的負載。開關電器是負載的控制設備,如刀開關、斷路器、電磁開關、減壓起動器等都屬於開關電器。輔助設備包括各種繼電器、熔斷器以及測量儀表等。輔助設備用於實現對電路的控制、分配、保護及測量。連接導線把電源、負載和其它設備連接成壹個閉合回路,連接導線的作用是傳輸電能或傳送電訊號。 自然界中的放電現象 古代發現 在中國,古人認為電的現象是陰氣與陽氣相激而生成的,《說文解字》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匯》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在古籍論衡(Lun Heng,約公元壹世紀,即東漢時期)壹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會吸引絨毛或木屑,這種現象稱為靜電(static electricITy)。而英文中的電(Electricity)在古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臘文的靜電為(elektron) 近代探索 18世紀時西方開始探索電的種種現象。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壹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1752年,他在壹個風箏實驗中,將系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壹回事。 從物質到電場 在十八世紀電的量性方面開始發展,1767年蒲力斯特裏(J.B.Priestley)與1785年庫侖(C.A.Coulomb 1736-1806)發現了靜態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靜電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意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銅片和錫片浸於食鹽水中,並接上導線,制成了第壹個電池,他提供首次的連續性的電源,堪稱現代電池的元祖。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場效應的變化,展示感應電流的產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電力線的概念。這是首次強調從電荷轉移到電場的概念。 電場與磁場 1865年、蘇格蘭的馬克斯威爾(J. C. Maxwell)提出電磁場理論的數學式,這理論提供了位移電流的觀念,磁場的變化能產生電場,而電場的變化能產生磁場。馬克斯威爾預測了電磁波輻射的傳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國赫茲(H.Hertz)展示出這樣的電磁波。結果馬克斯威爾將電學與磁學統合成壹種理論,同時亦證明光是電磁波的壹種。 馬克斯威爾電磁理論的發展也針對微觀方面的現象做出解釋,並指出電荷的分裂性而非連續性的存在,1895年洛倫茲(H.A.Lorentz)假設這些分裂性的電荷是電子(electron),而電子的作用就依馬克斯威爾電磁方程式的電磁場來決定。1897年英國湯姆生(J.J.Thomson)證實這些電子的電性是帶負電性。而1898年由偉恩(W.Wien)在觀察陽極射線的偏轉中發現帶正電粒子的存在。 從粒子到量子 而人類壹直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粒子與波來描述“電”的世界。到了19世紀,量子學說的出現,使得原本構築的粒子世界又重新受到考驗。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提出的“測不準原理”認為壹個粒子的移動速度和位置不能被同時測得;電子不再是可數的顆粒;也不是繞著固定的軌道運行。 壹九二三年,德布洛伊(Louis de Broglie)提出當微小粒子運動時,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稱為“質─波二重性”,而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用數學的方法,以函數來描述電子的行為,並且用波動力學模型得到電子在空間存在的機率分布,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我們無法準確地測到它的位置,但可以測得在原子核外每壹點電子出現的機率。在波耳的氫原子模型中,原子在基態時的電子運動半徑,就是在波動力學模型裏,電子最大出現機率的位置。 隨著科學的演進,人類逐漸理解“電”的物理量所能取得的數值是不連續的,它們所反映的規律是屬於統計性的。 電對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 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 現實生活的應用 消費類電子產品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有不同的內涵,在同壹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內涵。 我國消費類電子產品是指用於個人和家庭與廣播、電視有關的音頻和視頻產品,主要包括:電視機、影碟機(VCD、 SVCD、DVD)、錄像機、攝錄機、收音機、收錄機、組合音響、電唱機、激光唱機(CD)等。而在壹些發達國家,則把電話、個人電腦、家庭辦公設備、家用電子保健設備、汽車電子產品等也歸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隨著技術發展和新產品新應用的出現,數碼相機、手機、PDA等產品也在成為新興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融合了計算機、信息與通信、消費類電子三大領域的信息家電開始廣泛地深入家庭生活,它具有視聽、信息處理、雙向網絡通訊等功能,由嵌入式處理器、相關支撐硬件(如顯示卡、存儲介質、IC卡或信用卡的讀取設備)、嵌入式操作系統以及應用層的軟件包組成。廣義上來說,信息家電包括所有能夠通過網絡系統交互信息的家電產品,如PC、機頂盒、HPC、DVD、超級VCD、無線數據通信設備、視頻遊戲設備、WEBTV等。目前,音頻、視頻和通訊設備是信息家電的主要組成部分。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也發展成為了信息家電,並構成智能家電的組成部分。 電diàn 釋義 ①壹種重要的能源,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可以發光、發熱、產生動力等:電燈|電爐|電機。②閃電:雷電交加|風馳電掣。③電報的簡稱:急電|賀電|電告。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電<名詞> electricity;electroform;eletricity; (1)電diàn (2)(形聲。從雨,申聲。本義:閃電) (3)同本義 [lightning] 電,陰陽激耀也。――《說文》 電,電光也。――《五經通義》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震,雷也,電,霆也。――《谷梁傳·隱公九年》。疏:“霆者,霹靂之別名。有霆必有電,故傳雲:‘電,霆也。’按,霆,電實同壹詞,後來歧為二義:其聲曰霆,其光曰電。” (4)又如:電火(閃電) (5)物理學名詞 [electricity]。電是能的壹種形式,包括負電和正電兩類,它們分別由電子和質子組成,也可能由電子和正電子組成,通常以靜電單位(如靜電庫侖)或電磁單位(如庫侖)度量,從摩擦生電物體的吸引和排斥上可以觀察到它的存在,在壹定自然現象中(如閃電或北極光)也能觀察到它,通常以電流的形式得到利用。如:正電;負電;靜電;電阻 (6)電報的簡稱 [telegram] 請致電上海領事而救先生焉。――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7)又如:急電;賀電;電底(電報的底稿);海外來電 (8)比喻迅速 [swiftly]。如:電至(形容行動的迅速);電改(形容改變的迅速);電往(形容行動的迅速);電豁超生(急速用智慧讓人脫離苦海);電赴(形容奔赴的迅速);電飛(比喻如電壹般的飛逸);電射(形容威勢強大,如閃電般射出);電掃(形容行動的迅速);電逝(形容奔走的迅速);電掣(形容行動的迅速);電邁(形容逝去的迅速);電舉(形容行動的迅速) (9)比喻光亮 [brightly]。如:電照(比喻光輝照耀如電);電天(恭維別人的客套話。意指光輝照耀,如同空中閃電) (10)明察,請人明察的敬辭 [clearly]。如:電燭(比喻明察);電覽(明察;明鑒);電閃(觀看);電斷(明斷);電矚(明察) [ 電 ] 拼音:diàn 繁體:電 部首:田 部首筆劃:5 字意五行:火 簡體筆劃:5 臺灣筆劃:13 康熙筆劃:13 拼音輸入:dian 五筆輸入:JNV 吉兇寓意:吉 筆順:豎折橫橫折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中雨字部 康熙筆劃:13 部外筆劃:5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堂練切正韻蕩練切,音殿。 說文陰陽激燿。從雨從申。 埤雅電與雷同氣。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洩而為電。或曰雷出天氣,電出地氣,故電從坤省。說卦:離為電。電,火屬也。蓋陰陽暴格,分爭激射,有火生焉,其光為電,其聲為雷。今鐵石相擊則生火,燒石投井則起雷。又況天地大爐之所薄動,真火之所激射乎。董子曰:太平之世,雷不驚人,號令啟發而已。電不炫目,宣示光耀而已。 釋名電,殄也。乍見則殄滅也。 易·噬嗑雷電合而章。 註雷電合,不亂乃章。又豐卦雷電皆至。 疏雷者,天之威動。電者,天之光耀。雷電俱至,則威明備足以為豐也。 詩·小雅震電。 禮·月令仲春,雷乃發聲,始電。 疏電是陽光,陽微則光不見,此月陽氣漸盛,以擊於陰,其光乃見,故雲始電。 春秋·隱九年大雨震電。 疏河圖雲:陰激陽為電,電是雷光。 谷梁傳震,雷也。電,霆也。 淮南子·原道訓電以為鞭策。 現代的電力供應由於常規能源的日益減少而出現了供應危機,世界各國均以新能源作為發展方向,主要推廣的有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力供應的常規能源消耗將被取代!人類的生活環境會得到改善! 閃電是雲與雲之間、雲與地之間和雲體內各部位之間的強烈放電。 積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正電荷和負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正電荷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負電的雲層相遇;負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正負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壹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湧去,產生出壹道明亮奪目的閃光。壹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百米(最短的為100米),但最長可達數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壹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妳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表,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用所得的秒數除以3,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妳有幾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