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代版畫特點是什麽?

清代版畫特點是什麽?

清代版畫,從總體上看,不如明代輝煌,但在許多方面仍然有新的發展,成就相當可觀。

 

清廷內府刻書,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由武英殿修書處承辦,稱為“殿版”。殿版版畫,多以誇耀清代的“文治武功”為題材,如《萬壽盛典圖》、《南巡盛典圖》、《皇清職貢圖》等,規模宏大,刻印精良,但失之於神采不足。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敕令欽天監官員焦秉貞繪制的《耕織圖》,此圖***46幅,包括耕圖、織圖各23幅,較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生產勞動的過程。焦氏深受西畫影響,使用了西畫的透視方法,雖以宋人《耕織圖》為藍本,卻不失創新。刻圖者朱圭、梅裕鳳,都是當時的名手,刀法細膩、準確,惟略嫌板滯。

 

清代民間的木刻版畫,壹方面因為清廷對小說戲曲的大肆禁毀而較之明代呈現出衰落趨勢;另壹方面,壹些富有創造力的畫家卻仍然創作出大量藝術成就頗高的作品。

 

清初蕭雲從的《離騷圖》,***64幅,構思獨特,落筆深沈,寄托了畫家自身的情感,與明末陳洪綬《九歌圖》有異曲同工之妙。蕭氏另壹作品《太平山水圖畫》,寫太平府當塗、蕪湖、繁昌壹帶山水,摹古人筆法而自出新意;刻工亦精,堪稱傑構。

 

康熙間饾版套印的畫譜《芥子園畫譜》,是繼《十竹齋畫譜》之後的又壹部傑作。其成就不僅在於為初學畫者提供示範,更重要的是在繪、制、印等方面均取得新的進展。

 

鹹豐時任熊的《列仙酒牌》、《於越先賢像傳贊》、《劍俠傳》,學陳洪綬而別開生面;與他合作的刻工蔡照初,刀法細致而又富於變化,與原稿相得益彰。

 

光緒十年(1884年)刻改琦繪《紅樓夢圖詠》,造型娟秀,筆意流暢,部分作品頗能傳達出人物風采,《黛玉》壹幅尤為精采。

 

此外,繡像版畫《晚笑堂畫傳》,《繡像三國誌》、《笠翁十種曲》、《秦樓月》等插圖,以及部分地理方誌中所附的版畫,也是此期重要的作品。木版年畫在明代已成為壹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弘治元年(1488年)刊《九九消寒圖》為現存最早的年畫作品。清代年畫業漸興,形成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縣楊家埠三大年畫生產中心。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大致有:戲曲畫、神像畫、風俗畫、吉祥喜慶畫、美女娃娃畫、風景花鳥畫、男耕女織畫、時事畫和諷刺畫。木版年畫因為表現形式單純明快,裝飾性強,且制作簡便,在很長時間內受到普遍歡迎。 銅版畫和石印畫是外來畫種。銅版畫因材料要求、刻制方法和復印方法較木刻復雜,難度較大,清初傳入中國後,僅在宮廷內部小量使用,嘉慶、道光後便絕跡了。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壹年(1764~1766年),幾名在京的外國畫家,在郎士寧的主持下繪制了大型銅版畫《乾隆西征記圖》,並送至法國鏤版,其藝術特點是中西結合,強調光線明暗投影,人物造型準確,合乎解剖原理。

 

石版畫的代表作是吳友如等人編繪的《點石齋畫報》,辦刊14年***刊登圖畫四千余幅,其中不少作品對當時社會面貌作了細致生動的描繪,頗具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