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或躍在淵①,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註釋
①淵:水深處。
直譯
九四:龍或許跳進深潭,沒有災難。
《象傳》說:“龍或許跳進深潭”,表示可以有所作為而沒有災難。
詳解
九四陽爻居上卦下位,根據《系辭》“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差別;二多譽,四多懼”的理論,本卦九四之爻意味著君子處於進可取譽、退可免難的特殊時期。這壹爻說明:君子已到了躍躍欲試的地步,只要決策謹慎,就能進退自如。
九四爻,陽爻得陰位,且是近君之位。“或躍在淵,無咎。”到了九四爻的關鍵位置,要明白該躍才躍,不該躍就居淵準備,明白進退之理,這裏的退不是指退回九三之位,而是在淵中伺機躍升。
曹操曾經說過:“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講了很多龍的特點。我們平常很多人也講: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是這個意思。做壹個能屈能伸的人是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非常難。
“或躍在淵”,“或”在這裏是代詞:有人、有的,是指九四爻以剛爻居陰位,在最關鍵時刻,抓住時機,奮力壹躍,自有升天之可能。“或躍”帶有不確定性,是指有些飛躍了,有些還在等待機會,並不是猶豫不決之意,是根據情況確定是飛躍還是在“淵”。
“淵”也是龍的安身之地。躍與不躍,要看情況而定,聖人的行動,無不根據時機而定,可見時機以及根據時機決定行動的重要性。
意思是告訴我們,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碰到有很多事情,機會不成熟,暫時不要去做,機會成熟了再去做,但是要時刻準備著,隨時可以出擊。
《小象辭》說:“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進壹步指明了升進飛躍是沒有咎害的,在九四爻的位置,只有飛躍升進,沒有退縮之理,這裏只強調壹個“進”字,可見“或躍在淵”的真正內涵。
或躍在淵,無咎的人生啟示的故事
武王承繼文王的王位後,謹修文王之業,以姜太公為師,周公旦做輔佐,召公、畢公為左右手,使周朝不斷強大。
武王做王的第九年,群臣都進言,是該征討商紂王的時候了。武王雖有疑惑,但轉念壹想,借此以觀察天下的形勢,還是有好處的。於是,命人在畢地搭起出師祭天的祭臺。
經過壹個月準備,武王在畢地舉行祭天的大禮。武王祭祀天地之後,神色肅穆地對全場將士說:“我們在這裏誓師!為實現文王的遺願,解救天下蒼生,將向商紂王發起進攻!勇敢立功者賞,怯陣後退者罰!”姜太公隨後指揮大軍,浩浩蕩蕩向前進發。
自武王出兵之日,各地百姓聽說是去征討暴虐的商紂王,都歡欣鼓舞。大軍所到之處,青年踴躍入伍,人民送糧送水。壹聽說要渡黃河,漁民們都把自己的船紛紛捐出來;船不夠,老百姓就把自己家的門板、床板拿出來做船。
幾天後,周武王的大軍就乘船直發盟津。據《尚書》、《史記》等古籍的記載,武王渡河和到盟津後,接連發生兩件怪事。
壹件發生在武王渡河時,船到中流,突然,壹條白色的大魚飛躍進入船中,不偏不歪,正落到武王跟前。武王明白,這是天意。於是,俯身拾魚,向天拜祭。姜太公、周公旦等大臣,也都紛紛向武王祝賀。
第二件怪事發生在武王剛在盟津住下來時。渡河後,武王隨便在壹簡陋房屋住下,等待全軍到齊。突然,將士們看見天上出現壹片大火,大火從上向下,壹直落到武王住的房屋上,變成壹只紅色的鳥兒,大聲鳴叫。
大軍渡河完畢,武王又在盟津舉行盟誓。而參加盟會的大軍,比起出發時的大軍,不知多了多少倍,黑壓壓的排列有數千米長。《史記》上說,“不期而會盟津”有八百諸侯之多。
在盟津大會上,諸侯們都推武王當盟主,並要求馬上去討伐商紂王。可是,武王卻說:“要說伐紂,早就該伐了。以今天的大軍,也壹定能戰勝商紂王。但殷商還有比幹、箕子二位賢人,現在去討伐,壹定會傷及許多無辜,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我決定大軍退回各國。”於是,各國大軍都從盟津退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