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Chiyou)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首領,以在涿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蚩尤在戰爭中顯示的威力,使其成為戰爭的同義詞,尊之者以為戰神,斥之者以為禍首。蚩尤也是苗族相傳的遠祖之壹。其活動年代大致與華夏族首領炎帝和黃帝同時。
蚩尤部落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後世所謂“城”)、墳蚩尤冢、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關於蚩尤城的記載,見於《水經註·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裏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註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 新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人物形象
傳說
蚩尤是上古時代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武戰神。
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壹起聯合來戰蚩尤。蚩尤率八十壹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下,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只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根據這些記錄,蚩尤是上古時代的領袖。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於太昊、少昊氏族集團。蚩尤有兄弟八十壹人(可能是八十壹個部落之意,壹說七十二個),驍勇善戰,勢力強大。
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八十壹人,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只腳趾,個個本領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與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展開的激戰,具體情況有三說。 第壹說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即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後,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從而鞏固天子之位;
第二說見於《逸周書·嘗麥篇》,即蚩尤驅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
第三說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盡管各說略有差異,但蚩尤與黃帝曾經交戰是無疑的。戰爭過程則更為曲折,且極具神話色彩。蚩尤善戰,“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魚龍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勝。壹說黃帝借助風後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
蚩尤的結局,傳說多稱兵敗被殺,或者臣服於黃帝,並主軍事!
後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並且居黃帝之幕府,於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軒轅黃帝戰蚩尤,是中國傳說時代極其重要的事件。黃帝勝利之後,壹統中原地區,成為華夏正統。因此漢文史籍特別是長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對蚩尤多有惡評,盡管未必公允。後來,蚩尤逐漸神化,成為具有“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並“食沙石子”的形象!
傳說蚩尤制造金屬兵器,又善作戰,故被尊為戰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蚩尤敗後,族人流散,壹部分歸附黃帝,壹部分則向他處遷徙!
記載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其後《龍魚河圖》(《太平禦覽》卷七八引)雲:“蚩尤兄弟八十壹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雲: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雙角牛頭又是傳統的龍文化裏的龍,傳說裏龍是馬臉牛頭。類似的是,***工傳說是北方水神是壹種水龍。
而雲:“蚩尤兄弟八十人”(《龍魚河圖》)或七十二人(《述異記》)者,則神之蚩尤又類人間壹巨人部族。
而《皇覽·冢墓記》復雲:“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現今山東陽谷縣十五裏園鎮),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陽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又傳言:黃帝殺之實壹蚩尤部將(山東人),在蚩尤重傷陷絕境處(柳樹莊附近立馬關)舍身換穿蚩尤衣,為主撞山崖自殺。追兵至,辨衣著為蚩尤。真蚩尤葬於涿鹿礬山鎮。”
《封禪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終以戰神形象,載入史冊。
功績
由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歷史典籍,都只是根據歷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然而,在黃帝時,中華民族就有三個著名的偉大始祖,即黃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國歷來的官方正統史中,壹直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後來炎帝也逐漸被確認。所以,這裏我們著重談談蚩尤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壹的問題。
首先,應當指出,蚩尤是中國苗族的先祖。因為如今的中國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壹脈相承的關系。在原始社會末期,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和黃河下遊壹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首領。《國語·夢語》註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高誘註,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他們借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壹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並且最早進入中原。我黨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同誌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八十壹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壹人,即八十壹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鬥的強大部落。”在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族也自西方牧進入中部地區,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沖突。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後業,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了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後來黃帝族創制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並大大增添實力,才轉敗為勝。最後雙方決戰於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壹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蚩尤民”,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範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吳起)說,三苗國的地點大致在長江流域內壹塊狹窄的地方,這種說法是否可信無從考證,因為戰國時代離三苗時代已經過去近2000年,而且吳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為中原地區民族。從古籍(尚書)的記載來看,三苗作為壹個民族或者國家在堯舜禹時期遭到了徹底的毀滅,其遺部被遷往西北。
三苗與後來荊蠻是否有關系,已經無從考證,它們的地點並不對應,雖然都在長江流域,但荊蠻的地點大致在長江上遊的漢水流域,而三苗的地點,無嚴格考證,如果根據吳起的話,大致在長江中下遊的湖南、江西兩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的狹窄區域,在時間上更不對應,相隔了壹千多年。
三苗與後來的苗族,更不存在對應關系,“苗族”這個稱呼是宋代才有的,與三苗時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並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從考古來看,如果三苗確實存在,應該與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有關,但這兩種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藏緬民族特色,以虎為圖騰,而苗族文化無法找到與之有明確對應關系的證明。
可見三苗、荊蠻、苗族,並不存在任何對應關系,它們是不同時代三個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還是有壹定關系,《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國語·鄭註》的“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系。《禮記·衣疏·引甫刑·鄭註》說,“有苗、九黎之後……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後裔。宋代以後,壹些人將苗族和三苗聯系起來,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但是這些書大都是壹些遊記、縣誌之類,不具權威。不過今天的苗族人民普遍地將蚩尤和三苗視為自己的先祖。
五千年前,與黃帝同時代的九黎部落聯盟,據史書記載,其成員中除了苗族以外,還有黎族、瑤族、畬族等少數民族。如果按照過去史書的稱謂,把遠古時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統稱為“蠻族”,或稱“南蠻”、“荊蠻”,那麽就把我國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都包括在內了。這就是說九黎、三苗、南蠻,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南方其他壹些少數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僅是苗族的先祖,同時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其他壹些少數民族的先民。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遷徙過程中,包括南遷和西遷的過程中,逐漸演化為若幹民族,只有壹部分仍保持著苗族的稱謂。由此可見,這些演化出來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後裔,蚩尤亦當是他們的先祖。
《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後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壹帶原來的姜族,後來稱為羌,以後逐漸南遷和西遷。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貴州、雲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遷到西藏的人自稱為“烏斯藏”,烏斯就是烏氏,藏就是羌,烏斯藏就是烏氏羌的統稱。他們又稱為“西藏”,實際上西藏就是西羌。這就可以證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烏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壹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後叫青羌,壹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雲南。如今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雲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後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承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傑出人物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歷史人物。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歷史人物當是黃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說黃帝、炎帝、蚩尤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關於中國人民懷念黃帝、炎帝的情況,已有許多論、著的文章作了闡述,而對中國人民懷念蚩尤的情況則論述得很少。因此,我們在這裏著重談談中國人民長期懷念蚩尤的情況。
首先,在蚩尤死後,黃帝及其後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後世聖人著其‘像於尊彜,以為貪戎’。”‘羅萍註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彜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後,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並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其次,苗族人民較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長期地懷念和祭祀。湘西、黔東北的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並傳說“剖尤”是遠古時代壹位勇敢善戰的領袖。“剖”,按湘西苗語意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的苗族人民有祭“楓神”為病人驅除“鬼疫”的習俗,裝扮“楓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這位令人敬畏的“楓神”就是蚩尤的化身,這與《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記載的“蚩尤所棄其桎梏進為楓木”的傳說有關。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壹首叫《楓木歌》,歌中唱詞的含義也是把蚩作為苗族的始祖來看待和懷念。川南、黔西北壹帶還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再次,漢族中有相當壹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民間傳說,壹直在說蚩尤是壹位長期受人懷念的歷史人物。《蘇氏演義》說:“冀州人把蚩尤稱為神,民間人常作戲;齊魏之間,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漢武帝時,太原人還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縣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廟等,深綬當地人民的懷念和祭祀。
此外,瑤族、黎族、畬族、羌族和南方其他壹些少數民族的人不同程度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把他用為偉大的歷史人物傳頌著、紀念著。
可見,蚩尤是中華民族永遠懷念的歷史人物。
地位
摒除錯誤的思想觀點,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確認蚩尤的歷史地位,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蚩尤的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與黃帝同時代的偉大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然而,幾千年來,蚩尤的偉大形象和地位卻被嚴重地歪曲了,貶損了。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應當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確認蚩尤的歷史地位,以增強中國歷史的科學性,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但是,多年來有幾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嚴重地阻礙了對蚩尤問題的撥亂反正。為了摒除錯誤的思想觀點,以便能較順利地給蚩尤正名,我們有必要在這裏對這幾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加以辨析。
歷史是現實的基礎和前提,現實是未來發展的起點。中國近現代文明是從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而來的,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果。在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黃帝、炎帝為了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蚩尤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之壹。
第壹、蚩尤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蚩尤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壹帶,是壹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借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谷物種植,已經開始由采集、漁牧、遊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壹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壹個重大貢獻。而谷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苗”字來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為“苗族”。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創制較精美的陶器,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這也是對中國文明的壹個重大貢獻。
第二、蚩尤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制造。《世木·作篇》說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贊寫道:“據說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我認為,蚩尤不僅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而且也是金屬兵器制造的最早發明者。《管子·地數》說:蚩尤能以金為兵,制作“劍鎧矛戟”。《史記·五帝本記》正義引《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壹人”,“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書還說
,蚩尤能制造的最早發明者,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冶煉業的出現具有劃進代意義,從此,人類開始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壹次新的飛躍。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就是壹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後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後說:“後代聖人著其尊彜,以為貪戎。”羅萍註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彜器,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太平禦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制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和產生了濃遠影響。同時,鄭玄註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