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避諱”起源於周朝。
避諱是中國古代史上特有的壹種歷史現象。它規定臣下不得直稱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遇到與君主或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則采用某種辦法來回避,這就叫避諱。這種避諱制度往往造成語義上的若幹混亂。
避諱大約產生於周代,流行於秦漢,盛行於隋唐,並且避諱的禁令逐漸嚴格起來。至清代,尤其雍乾之世,諱禁之嚴可謂登峰造極。直至民國才基本上廢除這種諱禁。古代避諱的方法有三種。
第壹種是改字:即凡遇到君主或尊者之名改用與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秦始皇之父名子楚,改楚國為荊國。秦始皇名政,《史記·索隱》改“正月”為“端月”。
第二種是空字:即將應避諱之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空圍“口”,或直書“諱”字。如《書·金滕》“惟爾無孫某”“某”指“發”,諱周武王之名。
第三種是缺筆:即對所避之字的最後壹筆不寫。這種為避諱而缺筆之法約起於唐初,盛行於宋代。在宋刻古籍中,“缺筆”不少於“改字”。
避諱對象:
1、帝王
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後之名,如呂後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2、避聖賢
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壹個圈。
3、避長輩
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壹生不能舉進士。《紅樓夢》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讀成米或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