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元代的書籍裝幀形式和插圖有哪些?

元代的書籍裝幀形式和插圖有哪些?

元朝在出版印刷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例如,印刷書籍的種類超過了前代;木活字的首創和應用,朱墨書籍雙色套印和包北裝的推行和廣泛應用。

元代,朝廷非常重視書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編輯部、秘書室、經典室主要從事圖書的出版、印刷和收藏,興文署、藝文局、廣成局和國子監也從事圖書的出版和印刷。朝廷還設立了專門的歷書編輯機構,每年出版印刷歷書、迷妳歷書和惠惠歷書三種,印數達300多萬冊。

元朝首都北京的印刷業也非常繁榮。當時印的書多為戲曲、劇本、詩詞等。

最初元朝都城元大都出版的書籍裝幀形式主要是蝶衣和經,蝶衣多用於壹般書籍,如朝廷編纂的經、史書等。疊衣多用於佛經。在字體方面,使用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楷書,民間書體多用簡體字。

元代的蝴蝶書出現了大開本小芯的書籍裝幀形式,這在前代是不多見的。例如,在元大德年間刻的《孟茜筆談》壹書中,版面的四邊有很大的缺口。在兩個空白面之間放壹張白紙,貼在兩個白色面上,克服了壹般蝴蝶服閱讀時需要翻壹個空白頁的缺點。封面襯有硬紙上的織物。這種裝訂方式在古代很少見。

元代中期以來,包北莊在書籍中廣泛使用。寶北莊比蝴蝶有很多優點。第壹,方便閱讀。第二,書更耐用。元代的包北莊是書籍裝幀的重要階段,更接近於今天的書籍裝幀。

彩色後裝的特點是壹種反向蝶式裝的折頁方法,印刷的頁面向前折,使版心所在的折邊朝左朝外,使文字面向人。頁面左側和右側的剩余頁面向前折疊,因此它們向右對齊以整合書脊。把折疊好的幾十頁按順序排好,然後以朝左的折邊為標準蓋章,壓牢。然後在右邊剩余的圖片上打壹個洞,用紙扭平。把右邊剩下的邊剪掉,然後用壹整張又硬又厚的紙對比書脊和雙標的厚度做封面,用漿糊粘在書脊上,把所有的背面都包起來。剪下猴頭的腳和蓋子的左側。壹冊包北莊的書裝訂成冊。這種裝幀因為主要是包書背,所以叫“包北裝”。

包北壯翻頁時看到的是字面,可以連續閱讀,增強了閱讀的功能性。

為了防止書背粘不穩,采用了紙扭裝訂技術,即把長而堅韌的紙扭成紙扭,在書背靠近書脊的地方打孔。通過扭轉裝訂,省去了壹頁壹頁粘起來的麻煩。最後在書背周圍貼壹整張紙,作為書的封面和封底。

元代大都所印的《司記》壹書中有鐘表匠焦慶安制作面糊的配方記載:黃蠟、明膠、明礬、白芨、藜麥筐、皂角、毛香、藿香、白面、硬木、木炭。

焦慶安的配方包括粘合劑、防腐劑、香精三部分。可見當時書籍裝幀所用的材料是非常科學的,可以使書籍保存很久。

包北裝出現於南宋,盛行於元代,並壹直流行了數百年,直至清末。寶北莊解決了蝴蝶解包的弊端,就是沒有負字,裝訂不牢。但由於這種裝幀還是用紙撚裝訂,包裹書背,只是為了收藏方便,經不起反復閱讀。如果經常看,還是容易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清時期慢慢出現了壹種新的裝訂方式,並逐漸流行起來,那就是線裝。元代書籍的插圖也很漂亮。元代的繪畫非常發達,尤其是文人畫,而插畫也是在宋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元代,南方的書刻業在浙江杭州和福建建寧發達。當時如考證,宋遼金三本史書,西夏藏經都刻在杭州。這壹時期,還出現了朱墨套印的雕版書籍。

元代的儒家經典和子書,如《李周》、《讀書筆記》、《樂書》、《論語》、《孝經》、《荀子》、《道德經》、《南書》等,到了宋代或再版,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有壹本書《新出版孝經直釋》,就是上圖和下圖的圖解。

《新版全香齋小經直解》部分版本已在日本流傳。文末有題“宣武將軍盼夢春來時,萬虎府大儒華池石海崖北院成齋自敘”的碑文,很重要。第壹,說明該書出版於達達元年,即1308;二是說明刻本的主人是回鶻人關允石;三是說明該書出版於湖廣永州。

新壹期《全香齋孝經直釋》有18章,15頁,15插圖,都是講孝道的,說的是凡人要有孝道,天子要有孝道。畫的很精致,但線條笨拙,圖意與文字壹致。雖然是元代,但畫的都是漢族服飾。

《石林廣記》出版於1340,共* * 10集,編劇陳。這是福建建陽刻本鄭《集成堂》,原名《集》,是壹部重要的地圖編繪和新組補書。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書。《石林廣記》內容豐富,其中有農民耕種、婦女帶孩子送茶的《耕田圖》。再比如《武林地圖》,描繪了藝術家們精彩的表演。還有壹張《兩地物語》的圖,兩個官員正捧著壹個兩地的場景,旁邊還有兩個侍者。畫完nave,壹只黑狗把尾巴翹了起來,給畫面增添了活躍的氣氛。

元英宗年間,於建安《五種全相平話》問世。是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講故事的書。這五種平話分別是:三國新全相平話、武王全相平話、樂毅春秋七國平話、秦六國全相平話、全相續前的漢代平話。吳俊甫、黃栓等。

這套平話是上圖和下圖。壹邊是文字將近三分之二,圖片占三分之壹多壹點。圖中有字幕,圖中人名較多。這是壹本通俗的書,中國後來的“繪本”就是這樣起源的。

這套平話,因為插畫多,可謂插畫集錦。《五平話》共228幅,畫出更大的場景,能突出主要人物。劇情大體清晰,重在“解釋性”。

比如《新三國平話全景圖》中“赤壁之戰”的插圖就展示在對面壹頁,分三段。前方諸葛亮借東風,持劍。為了說明風,不僅人物的衣服在飄,兩大樹和樹葉也在向西“吹口哨”;中段,黃蓋領兵向船上開炮。風很大,火勢兇猛,吹向西方;最後壹段是曹操的畫,他因為不忍心被火燒,倉皇而逃。三段中的孔明、黃蓋、曹操三個主要人物,都壹壹註明,壹目了然。

再比如《春秋七國樂毅土齊》,孫子說樂毅,兩個人在說話,表情壹目了然。這樣的圖式與文字統壹、搭配、工整、清晰,對後來的版畫、插畫影響很大。有人稱之為“中國古代歷史小說鼻祖”。

佛教在元朝仍然盛行。當時儒釋道並存,也信仰基督教。這壹時期的杭州普寧藏經刻本、河西文集、梁黃寶自白都相當工整,而1340的《金剛經無名僧註》則是朱墨套印的。無論從雕版印刷技術還是插畫的要求來說,它們都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