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借助《國學寶典》查詢了大量古籍資料後發現,寒食節與我們平素的理解截然不同,尤其是其來源。
《國學寶典》APP版
現在通行兩種說法:壹是源於遠古改火舊習,即此節時熄滅去年火種,點燃新的壹年火種,這個說法我們沒有查到相關古籍記載,不知所據;二是源於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
應該說第二種說法,為中國人普遍接受,與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壹樣,所以古人說:“介子死綿山,今為寒食節。屈原投汨羅,端午吊忠魄。”
介子推被燒死?《左傳》《史記》均無記載
關於介子推與寒食節之間的關聯,大致可追溯到東漢時期。
東晉範曄《後漢書》中記載:“舉稍遷並州刺史。太原壹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壹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這是東漢周舉(105-149)的故事,他做並州刺史,因當地民眾忌諱介子推焚身而亡,每冬壹月都寒食,這樣導致很多老幼饑凍死亡,周舉後來革除了這壹弊俗,讓人們恢復溫食。
但此記載,既沒有說到春季的寒食節(當時為盛冬時節),也沒有說是紀念介子推,倒是後人轉引《後漢書》時,改造成了關聯。
宋代《太平禦覽》這樣記載:“範曄《後漢書》曰:周舉遷並州刺史,太原壹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舉移書於子推廟雲:‘春中食寒壹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這個記載顯然將寒食放在了“春中”,這就與寒食節聯系在了壹起。這顯然不合適。
東漢蔡邕《琴操》或許是最早將介子推與寒食關聯起來的,其中記載:“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這是晉文公歸國後冷落介子推,介子推做《龍蛇歌》讓晉文公很慚愧,欲報答他,但介子推躲進深山,晉文公想要放火燒山把他逼出來,但介子推抱著木頭燒死了,晉文公為了悼念介子推,讓民眾五月五日不得用火。唐代《初學記》認為,“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這是不是根據當時習俗改古代記載,很難說。
《琴操》的記載在西漢劉向《新序》中有記載,但只是記載了介子推被燒死那壹段,沒有記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事,更沒有禁火寒食的要求。而《初學記》說明:“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子推被焚之事。”也就是在劉向之前的《史記》和《左傳》等正史裏介子推被焚燒的事都沒有。
寒食禁火在介子推之前就存在
應該說,追溯到東漢,我們從《琴操》中發現了介子推與禁火寒食的關聯,但還難說這個禁火寒食就是寒食節。真正明確記載介子推與寒食節之間關聯的是晉時範曄的《鄴中記》:“鄴俗,冬至壹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是今之糗。並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飲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盤相問遺,不為介子推也。”
史學家範曄
古代公認寒食的日子,壹般是冬至之後105天,唐宋學者轉引《荊楚歲時記》:“去冬至壹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這樣看來,範曄記載的鄴地(今河南北部安陽壹帶)的風俗是介子推和寒食節關聯的。
從介子推的正史記載來看,很難說有被焚燒且被悼念這壹說法,至於民間習俗是不是因為介子推有了寒食的習俗,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禁火寒食的習俗在介子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周禮》記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這是說管理火禁的官員司烜氏的職責,中春即仲春。東漢經學家鄭玄註:“為季春將出火也。火禁,謂用火之處及備風燥。”也就是仲春之末,季春之始的時候,會禁火,這是為了防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