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白屈菜簡介

白屈菜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白屈菜的別名 5 來源及產地 6 植物形態 7 采制 8 化學成分 9 性味 10 功能主治 11 化學成分 12 白屈菜的藥理作用 13 白屈菜藥典標準 13.1 品名 13.2 來源 13.3 性狀 13.4 鑒別 13.5 檢查 13.5.1 水分 13.5.2 總灰分 13.6 浸出物 13.7 含量測定 13.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13.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3.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3.7.4 測定法 13.8 白屈菜飲片 13.8.1 炮制 13.8.2 性味與歸經 13.8.3 功能與主治 13.8.4 用法與用量 13.8.5 貯藏 13.9 出處 14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白屈菜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白屈菜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白屈菜 1 拼音

bái qū cài

2 英文參考

Chelidonium majus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 greater celandine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a celandine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celandine [朗道漢英字典]

Chelidonium majus L. [朗道漢英字典]

herba chelidonii [朗道漢英字典]

白屈菜

3 概述

白屈菜為中藥名,出自《救荒本草》[1]。

4 白屈菜的別名

土黃連、山黃連、斷腸草、雄黃草[1]。

5 來源及產地

罌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全草[1]。分布東北、華北及河南、山東、江蘇、江西、四川、新疆、陜西等地[1]。

6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黃色乳汁。莖直立,多分枝,嫩綠色,被白粉,疏生柔毛。葉互生,1~2回羽狀全裂,基生葉全裂片5~8對,莖生葉全裂片2~4對,邊緣有不整齊缺刻,上面近無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花數朵,傘狀排列;萼片2,早落;花瓣4,黃色,倒卵圓形,雄蕊多數;子房線形,無毛。蒴果線狀圓柱形,成熟時由基部向上開裂。種子多數,卵球形,黃褐色,有光澤及網紋。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於山坡、山谷林邊草地;有栽培。主產東北、華北。

7 采制

夏、秋季采割,陰幹或鮮用。

8 化學成分

含白屈菜堿(chelidon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血根堿(sanguinarine)α,β,γ高白屈菜堿(α,βhomochelidonine)、普托品(protopine)、小檗堿(berberine)、黃連堿等,尚含白屈菜酸、膽堿、蕓香甙等。

9 性味

苦,寒,有毒[1]。

10 功能主治

鎮痛,止咳,利尿,解毒[1]。

1.治胃痛,腹痛,瀉痢,慢性氣管炎,百日咳,黃疸,肝硬化腹水[1]。煎服:1.5~6g[1]。

2.外治水田皮炎,疥癬,癤腫,毒蟲咬傷,青年扁平疣[1]。搗汁局部塗擦[1]。

11 化學成分

本品含白屈菜堿、原阿片堿、小檗堿、黃連堿等生物堿[1]。還含蕓香苷、槲皮苷、強心苷和多量維生素C等[1]。

12 藥理作用

流浸膏對小鼠有輕度祛痰作用,煎劑有平喘作用[1]。白屈菜堿能輕度鎮痛,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與罌粟堿相似而稍弱,對小鼠實驗性腫瘤有抑制作用[1]。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1]。

13 白屈菜藥典標準 13.1 品名

白屈菜

Baiqucai

CHELIDONII HERBA

13.2 來源

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幹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泥砂,陰幹或曬幹。

13.3 性狀

本品根呈圓錐狀,多有分枝,密生須根。莖幹癟中空,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的可見白粉。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為壹至二回羽狀分裂,裂片近對生,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綠灰色,具白色柔毛,脈上尤多。花瓣4片,卵圓形,黃色,雄蕊多數,雌蕊1。蒴果細圓柱形;種子多數,卵形,細小,黑色。氣微,味微苦。

13.4 鑒別

(1)本品粉末綠褐色或黃褐色。纖維多成束,細長,兩端平截,直徑25~40μm,壁薄。導管多為網紋導管、梯紋導管及螺紋導管,直徑25~45μm。葉上表皮細胞多角形;葉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氣孔為不定式。非腺毛由1~10余個細胞組成,表面有細密的疣狀突起,頂端細胞較尖,中部常有壹至數個細胞縊縮。花粉粒類球形,直徑20~38μm,表面具細密的點狀紋理,具3個萌發孔。果皮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長梭形,長60~100μm,寬25~40μm,有的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細胞壁呈連珠狀增厚。澱粉粒單粒,直徑3~10μm;復粒由2~10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鹽酸壹甲醇(0.5:100)混合溶液20ml,加熱回流45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石油醚(60~90℃)振搖提取2次,每次10ml,棄去石油醚液,用0.1mol/L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值至7~8,用二氯甲烷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並二氯甲烷液,蒸於,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屈菜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白屈菜紅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1,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10:2: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3.5 檢查 13.5.1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ⅨH第壹法)。

13.5.2 總灰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K)。

1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7.0%。

13.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3.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1%三乙胺溶液(磷酸調pH值至3.0)(26:74)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69nm。理論板數按白屈菜紅堿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13.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白屈菜紅堿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3.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2g,精密稱定,置圓底燒瓶中,精密加鹽酸甲醇(0.5:100)混合溶液4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鹽酸壹甲醇(0.5:100)混合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0ml,蒸幹,殘渣加50%甲醇使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3.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u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白屈菜紅堿(C21H18N04)不得少於0.020%。

13.8 白屈菜飲片 13.8.1 炮制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段,幹燥。

13.8.2 性味與歸經

苦,涼;有毒。歸肺、胃經。

13.8.3 功能與主治

解痙止痛,止咳平喘。用於胃脘攣痛,咳嗽氣喘,百日咳。

13.8.4 用法與用量

9~18g。

13.8.5 貯藏

置通風幹燥處。

13.9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