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景點簡介:
薩迦寺,位於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是薩迦派的第壹座寺廟,被譽為第二個敦煌。薩迦寺由薩迦派創始人創立,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當初薩迦王朝統治西藏長達70余年,寺內保存了大量文物,包括集薩迦法王八思巴全部藏書的作家抄寫的數以千計的梵文貝葉經,以及細致的手繪壁畫。與敦煌不同的是,敦煌現在是歷史遺跡,而薩迦寺是代代相傳的。
去日喀則,壹定要去薩迦寺。薩迦寺位於日喀則西南130公裏的薩迦縣城內。壹天內可以自帶午餐來回。該寺因其浩瀚的藝術寶藏和極高的文化價值,被譽為“第二個敦煌”。
從日喀則西行170km,就是夾在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薩迦寺盆地,矗立在山谷中央的紫色“城堡”就是著名的薩迦寺。
事實上,“城堡”只是薩迦寺南。薩迦寺分為南寺和北寺。南寺建在平坦的山谷上,北寺建在北面的山坡上。那座山的名字叫本博山,山是灰白色的。“薩迦”是灰土的意思。薩迦北寺由貢覺傑布於1073年創立,逐漸形成了著名的薩迦派。北寺現在沒了。壹眼望去,北方廣闊的廢墟依然有著當年的雄偉。零星的村舍沿著山腳向平原蔓延,直到與縣城相連。那些別致的房子排列有序,古樸的街巷也很有章法。這種獨特的小屋在西藏很少見。
薩迦南寺保存完好。建於1268。它是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築,占地約45000平方米。它的外觀很特別。它有兩面墻,墻上有嬰兒床,四角有了望塔,外面有護城河。大門呈“我”字形,整個平面是壹個大“回”帶壹個小“回”,有點戰爭防禦的味道。墻壁的顏色不僅有紫色,還有黑白兩色,是薩迦派的重要標誌。紫色象征文殊菩薩,黑色象征金剛護體,白色象征觀音菩薩。三色成花,故俗稱“花教”。
大雄寶殿名為“拉康欽摩”,意為大寺。大廳裏有40根大柱子,其中4根是最粗的柱子,只有三個人才能抱在壹起。最厚的壹顆直徑為1.5米。當地人給它們取了壹些搞笑的名字,比如最粗的壹個叫“色欽嘎瓦,加納”,意思是元朝派來的柱子。民間有個“皇帝賜柱”的故事。據說八思巴修建南殿的時候,皇帝聽說了這件事,把這根直徑4尺的柱子送給了他。不管好不好,都太大了,運不到西藏去。巴什巴帶著遺憾回到了薩迦。沒想到,柱子出現在寺北的中曲河上。
這個傳說被非常嚴肅地講述。另外三根粗柱子,分別叫“老虎送的柱子”、“野牦牛送的柱子”、“海神送的柱子”,都有各自有趣的故事。這些柱子不屈不撓,沒有接縫。據考證,它們來自薩加爾縣南部的唐晨山谷,屬於喜馬拉雅自然保護區。
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三世和釋迦牟尼五祖佛像,靈塔殿內還有薩迦法王寶塔。薩迦派的五祖在當地幾乎婦孺皆知,很多人能講好幾個故事。薩迦派曾是西藏占統治地位的教派,其領袖都來自坤氏家族。坤氏家族是吐蕃時期的老貴族家族。據說在赤松德贊時期,昆家族的人做了室內裝潢。宮橋傑布之後的五薩迦教主被尊為五薩迦祖師。
薩迦寺有數萬平方米的元代壁畫,其中以薩迦法王和曼陀羅最具特色,僅曼陀羅壁畫就有130多幅。薩迦寺藏書浩如煙海,元明時期手寫經典2800余部。起源於古印度,已有上千年歷史的貝葉經,世所罕見。但薩迦寺仍有大量醫學、天文、歷法等方面的貝葉經,3636葉用藏、漢、蒙三種文字書寫。只有薩迦寺有保存最完整的金粉朱砂抄藏經。此外,還有海豹、海豹等。元朝皇帝賜給薩迦地方官員的。